第A002版:绘就新画卷启航新征程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

  (上接第1版)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势已成。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政策红利加速释放。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二广、许广交通干线“带轴交汇”,“公铁水空”无缝对接,“江海直达”顺畅便捷,商贸物流市场广阔。荆州的交通区位、文化底蕴、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城镇体系、科教资源等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越条件和强大支撑。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兴可待。未来的荆州,将着力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人口回流,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城市能级;立足两湖平原,畅通物流大通道,拓展消费大市场,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五区五中心”为支撑引领,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建设“五区五中心”,就是要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美丽、和谐幸福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区”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坚实根基、底盘支撑。对市域而言,就是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全面提升人口吸附力和经济承载力。

  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突出核心区引领,强化主体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开放体系完善、载体多点支撑、营商环境一流、示范效应明显的承接产业新格局,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形成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加快国家和省级战略落地转化,市域空间布局梯次推进,跨江发展有序实施,城乡发展协调均衡,区域合作联动紧密,工农互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化解重大矛盾、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

  “五中心”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级目标、龙头引擎。对中心城区而言,就是增创优势、增强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进一步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配套优势和细分领域先发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推进,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取得突破性发展,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

  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崇智尚学”“惟楚有才”的科教人才优势,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建设初具规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进一步发挥“北客南贾,吴樯蜀船”的扼江居中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持续优化,对外通达能力全面增强,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长江中游多式联运节点、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口、国家冷链物流交易基地。

  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进一步发挥“百年商埠,江汉明珠”的商贸发达优势,优化网点布局,升级服务平台,创新流通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提质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辐射县市和周边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商贸消费集聚区,创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

  建设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进一步发挥“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历史人文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古城疏散保护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华丽转身、惊艳亮相。

  同志们!抚今追昔,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展望未来,复兴荆州号角嘹亮、催人奋进。我们必须从历史荣光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强化使命担当,把蓝图变为现实、愿景变为实景,让“五区五中心”名副其实,让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于长江之滨、屹立于荆楚大地!

  三、全面开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紧紧锚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聚焦聚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加快增量提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努力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凝聚“三命”共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振兴崛起为使命,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像拼命,视营商环境为生命,树立工业优先导向,推动要素优先向工业园区汇集、资源优先向工业项目配置、政策优先向工业企业倾斜,涵养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工业文明,不断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横向集群、纵向建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现代造纸、农产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纺织服装4个过五百亿产业,做大规模总量,提高质量效益,整体提升工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培优锻强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10条优势产业链条,形成“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相协同的产业“雁阵”。实施技改提能强基工程,推进传统产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实现规上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数字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大力扶持成长型、裂变型企业,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力争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0家。

  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节会招商,实施“回归工程”,激活“校友经济”。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引进一批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外向型企业,推动更多“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在荆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坚持高质量招商和招高质量的商,实施“五图”作业,提高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开展“六比六看”活动,以招商成果论英雄、项目多少论业绩、产业层级论水平。建立项目全周期推进机制,储备项目抓前期、签约项目抓跟踪、开工项目抓进度、续建项目抓投产,确保美的“空冰洗”、玖龙纸业、华鲁恒升、亿钧耀能、能特大健康、仙鹤纸业等重大项目如期建成投产达效。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推行“一区多园”平台布局,明晰18个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特色定位,剥离社会事务职能,让国家级园区“大而强”、省级园区“专而精”。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和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科学合理拓展园区空间。推进园区存量整合、“腾笼换鸟”,通过资产重组、优化配置等方式盘活“僵尸资产”。以“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倒逼“寸土生寸金”。鼓励“飞地经济”“招落分离”,在县市园区建立乡镇招商项目落地板块,完善区域间“飞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相对集中、同链企业就近配套。坚持问据、问由、问源、问效,分级分类分批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实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融资、用工等要素保障水平,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审慎包容文明执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推动办事由“找关系”向“讲法治”转变,让法治成为荆州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广大市场主体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同志们!工业之弱,是荆州之痛。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市轻工勇立潮头,县市企业异军突起。历经改革阵痛、产业涅槃,荆州发展步履艰难。当前,荆州以工业经济全省第七的位次,勉力支撑综合实力全省第四的地位,重压之下,突围紧迫。工业兴,百业兴。我们必须凝聚“三命”共识,咬定青山,杀出血路,选一大批专业干部走出去,冲锋陷阵,深耕招商;让一大批优秀干部沉下去,服务项目,当好“店小二”;将一大批市场主体引进来,扎根荆州,投资兴业;请一大批在外的荆州人荣归故里,创业就业,共建共享。我们坚信,荆州工业一定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二)打造城区领跑、县域崛起“双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区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崛起支撑中心城区发展,加快完善中心城区龙头引领、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节点辐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有力支撑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优化,促进跨江发展、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构筑“四纵二横一支”干线铁路网、“七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一港九区”港口组合、“一隧十桥”过江通道,加快中心城区“一轴两环四廊带”建设,连通国省干道和城区“半头路”。强力推动荆荆铁路南延、武松高速贯通,加快仙洪监铁路、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南北沿江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省“水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现代物流体系,拓展港口产业、贸易、服务等功能。争取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试点,建设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北煤南运”“东货西送”大宗铁水联运品牌线路。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率管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增强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支持荆州区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和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沙市区大力发展婴童服装和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新、精、美”,构筑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优势,争创全国百强城区;支持荆州开发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推进项目满园、提质强园,打造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城区向东“桥头堡”;支持荆州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以农业科创为特色的创新发展聚集区、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支持纪南文旅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强规划引领,构建“一江两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过江通道和快速路网建设,推动交通跨江;加快荆州开发区与沙市、江陵、公安工业园区整合融合,推动产业跨江;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破行政界限和城乡壁垒,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城市跨江。强化规划“一张底图”管理,加强城市风貌设计,打造“沿长江、环古城”天际线、水岸线和视觉廊道。树立“公园城市”理念,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完善生态绿廊,守护“一城活水”,建设全域水乡园林城市。布局中央商务区,建设城市新客厅,打造城市新地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升级,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以“三百战略”为目标,打一场县域经济突破性、特色化发展的攻坚战、整体战,奋力实现县域崛起,抬高全市高质量发展底板。支持江陵县加快建设省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全国煤炭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示范区、多式联运示范区。支持松滋市发展精细化工和现代建材产业,高标准建设“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和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支持公安县大力发展循环造纸、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标杆城市,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支持石首市发展医药化工、建材及体育设施产业,建设鄂南湘北重要节点城市、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监利市大力发展铝材料、生物医药和造纸包装产业,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荆州市域副中心。支持洪湖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石化装备和水产品加工产业,与武汉经开区深度合作共建新滩工业园,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加快县市城区扩容提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农业大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消费供给功能,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建立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规范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多种消费业态,补齐新型零售业态短板,新建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度假目的地和新型消费商圈。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加快两湖绿谷市场整体搬迁,建设一批重大商贸、市场项目。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提升生产服务功能,推动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金融功能,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金融街,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生态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打造江汉平原现代金融集聚高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行地方首贷服务,拓展产业链融资,推进江瀚新材料、亿钧耀能、航天南湖、丽源科技、一半天制药等骨干企业主板上市。加快提升大健康、人力资源、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扩大主导产业种养规模,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责任落实,全市重点打造淡水渔业、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4条主导产业链,各县市区重点打造1至2条特色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城乡要素联动、科技进步促动、能人回乡推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冷链物流和惠农驿站建设,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智慧云销等新业态,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打造“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明确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大力开展“四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工作,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让乡村更加“洁绿亮美畅”。突出荆楚文化元素、水乡特色,推广“荆楚派”建筑风格,绘好现代版“江汉村居图”。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公安县“三个合作社”经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参与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之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让广袤乡村成为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千方百计激活要素、盘活资源,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改革部署,推动改革系统集成、精准施策,确保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保护补偿、教育“双减”等重大改革项目落地生根。全面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深化“六多合一”、行政综合执法体制等引领性改革,鼓励基层原创性改革,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荆州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设立荆州(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大学城建设,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长江实验室”。建好用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行“揭榜挂帅”“科技专员”制度,创造更多首批、首台、首创新技术,畅通“钱”与“纸”双向转化通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遴选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全域推进创新型城市创建,加强科普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气象。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打造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培育服务贸易、煤炭储配交易期货、粮食肉类水果进口分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现货交易等新业态,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深化与武汉城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联动合作,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民生同保。加快荆州综合保税区、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开放体系。

  (五)建设美丽荆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美丽荆州、绿色崛起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落实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乡村小微水体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断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重点解决化工与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实行“三线一单”硬约束,推进全域国土整治,落实好河湖库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和生物多样性一体化保护,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围绕“一江四湖四河”,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继续实施四湖流域、荆南四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安全建设工程、灌区现代化升级等重大项目,加强河道堤防建设、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确保江河湖库安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优化沿江民垸分类管理。坚守林业生态红线,优化市域国土绿化空间布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把项目生态环保关,推动企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六)厚植文化特色,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增强“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长效化管理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推出更多文艺精品、社科成果和先进典型。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保护传承荆楚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整体保护,推进荆州城墙、楚故都纪南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序推动古城功能疏解,有效降低人口密度,一体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遗址公园,建设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立国家级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国家级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打造“荆楚文化大戏”,建设“中国漆艺之都”。

  突破性发展文旅产业。深入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等传统品牌知名度,实现从“养在深闺”到蜚声中外。打造古城小样板,创建5A级景区。传承和弘扬湘鄂西红色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做好“文旅+”文章,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打造“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的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区域文旅产业协作联动,建设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法治荆州建设。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实施“八五”普法,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提升市域治理效能。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深化完善“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提档升级“红色物业”,推行“五社联动”和“党建+网格”。继续抓好平安荆州及“雪亮工程”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发挥智治的支撑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平台,把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八)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群众从人均收入、生均面积、千人床位、亩平绿地、户平停车位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