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06

生活感悟
每一张纸都有生命力

  □陈白云

  “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均匀润墨分浓淡,纸寿千年熠熠馨。”这是古人对宣纸的美誉。宣纸有形,至薄能坚,至厚能腻;宣纸有色,白若霜雪,润如青云;宣纸有态,不腐不蛀,墨韵万变。宣纸始于唐代,产于安徽泾县,因当时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宣纸被古人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最早赞美宣纸的诗,是唐代诗人黄滔写的一首五言诗《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上瑞何曾乏,毛群表色难。推于五灵少,宣示百寮观。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已驯瑶草别,孤立雪花团。戴豸惭端士,抽毫跃史官。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可见,白鹿宣纸在唐五代时期已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和推崇。宋代诗人王令亦有诗赞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说明当时宣纸“一纸芳华,千金不换”,价值超过黄金。书法大家赵朴初赞纸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看挽银河照砚池,泾县玉版启遐思。澄心旧制知何似,赢得千秋绝妙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郑重地夸过宣纸:“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温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是最理想的纸。”

  废寝忘食地研究如何才能造出最好的宣纸,要属南唐后主李煜。他曾以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于京都开设纸坊,并将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雷打不动察看造纸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澄心堂纸”。此纸属珍品,千金难求,故传世极少。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有幸得到百张澄心堂纸,欣喜若狂,写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来,刘敞送了十张给欧阳修,欧阳修作诗:“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作宋史的时候,他才动用此纸,足见珍贵。到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也感慨“此纸不敢书”。

  宣纸之美,美在融合。“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宣纸是文人墨客留韵的馥郁,是墨色晕染的日月星辰,是文房四宝的相亲相爱。笔蘸了墨,落于纸上,便有了情怀,有了生命,等待“惊起一滩鸥鹭”,等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纸平卧,黑白交汇,或浓或淡,或虚或实,或有形或无形,正如无数交集的灵魂在无声地诉说:刀剑、城墙、石碑,会在时间的风化和碰撞中老去,而洁白、柔韧的宣纸,以及留存其上的书画,会一直焕发勃勃生机。

  宣纸之贵,贵在等待。造一张纸,得走完一百多道工序,历时3年左右。它急不来,其制作工艺繁复严苛,不历经反复蒸煮、捶打、淘洗,不能造就“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它又最等不得,捞出的纸浆需立马晾晒、点角、扫刷,一刻不停,分秒必争。宣纸薄厚好坏,在于捞纸手法,一浸一挑见功夫,误差1克之内,多一分嫌厚,少一分嫌薄。每一个造纸过程,看似不经意,实则讲究火候、节奏与尺度,暗含规律和经验。唯有“择材必精,考工必良,苦身齐作,不惜劳费”,所产纸方能“内坚而外柔,文理细腻,颜色洁白”。

  宣纸之德,德在无言。无声的宣纸,摆渡无数泰斗宗师,不争功名,默默无闻;承载古今佳作瑰宝,忠贞持守,淡泊宁静;托举中国书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不喜不躁,高风亮节。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唯留石涛震耳,板桥流韵,悲鸿啸林,苦禅惊秋,冠中吐秀;宣纸无色,却叫白石纷呈,大千可染,美林抱石,海粟泛金,稚柳扬翠……

  在碓皮中拣择,在捞纸中沉淀,在晒纸中成型,在检纸中把关,一张张生宣、半熟宣和熟宣在时光里流光溢彩,一片片棉料、净皮和特净在岁月里永恒不朽,一刀刀宣纸在文人雅士家中淡去了火气、收敛了锋芒,散发出光阴之味,孕育着从容之美。如今,“宣纸之乡”泾县有数百家宣纸企业,但秉持“古法”造纸的大师逐年减少。他们日复一日,笃志不倦,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守。

  “,有灵魂,一滴墨下去,它会自然的散发开来,跟云彩一样。”一纸虽薄,却重千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