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06

晒腊肉

    寻味荆州

  □刘德建

  适逢冬月,宰杀年猪的欢声笑语在江汉平原不绝于耳。邻里乡亲合力将尚有余温的后臀尖剔骨去皮,刀俎之下化为纤纤丝条,生姜剁成碎糜,佐以或甜或咸或辣或麻的配料,拌匀充填肠衣之中,此法称为灌香肠。剩余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以及猪蹄等杂什,则用焙炒过的花椒食盐,细细涂抹揉搓,然后静置陶器中腌制,其间需上下翻转,力求盐渍均匀。5至7天,俟鲜肉水分析出,即可悬挂于户外,仍凭冬阳照耀朔风吹拂,晾干后即成过年的美味——腊肉。

  腌腊肉并非荆楚特有,中国南方诸省多有腌腊肉的饮馔习俗。腊肉原料也不仅限猪脯五花肉,猪头、猪蹄、猪排、猪肝乃至牛羊肉皆可演变成腊肉,想必其他红肉亦可在食盐浸渍、阳光晾晒或者柴木烟熏下始成腊肉。

  腊肉原创者的本意当是利于储存,在偶然间创造出无可匹敌的腊香之味。如今雪柜冷藏普及,腌制腊肉仅限于储存的功能日渐式微,尽管如此,古老的腌制腊肉习俗依然延续,可见人们追逐的是奇特风味。

  在腊肉制作方法上,各地自有传承。江汉平原多以风吹日晒成就腊肉,但荆州以西的宜昌恩施则大相径庭。在湖北西部,猪肉分切大块,腌制后用竹蔑贯穿肉皮,挂在堂屋的檩木上,地面石砌火塘终日柴木燃烧,缕缕烟雾直抵腊肉,烟熏之下,腊肉尽染果木之香,烟垢满布,渗出的油脂与烟尘相裹交融,色泽黑中泛红,食之非大费周章不可。熏肉烹饪前需火烧刀刮去除顽垢,温水反复浴洗,方可露出琥珀般晶亮的肥腴。熏腊肉风味别具,极耐储存,尤以3年以上视为极品。亦有腌制后既不晒亦不熏的腊肉,此种简省炮制之法,在荆州城外以北的乡村最为常见。年猪分割数块置于陶缸中,终年浸渍盐水里,以食盐保鲜。这种富含盐分的肉食,与旧时票证供应的盐腌肉毫无二致,未经阳光或烟熏的历练,缺少腊肉固有的香味,故不能称其为腊肉。

  近年来,养生专家喋喋不休地谈及腊肉的危害,着实惊吓了以科学饮馔为指南、吃饭计算卡路里的群体。朋友圈时有“健康某不吃”的链接弹出。连篇累牍的“饮馔诸要”潜移默化地灌输,人们不得不对腊肉心存小心。于是,浅尝辄止者有之,杜绝食者有之。当然,坚定不移的腊肉拥趸仍为普天大众,他们从不受其蛊惑,说教对其难以桎梏,饮馔自然就充满乐见其成的快乐,腌制腊肉岂是几句漫无边际的谈资可以阻挡的?冬至前后,制馔腊肉,依然我行我素。君不见,当下菜市肉摊熙熙攘攘的喧沸人群,以及举目可见微风下轻轻摇曳的腊肉,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腊肉腌制的关隘在于用盐比例。食盐是腊肉制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唯食盐改变鲜肉的理化性状。盐分过重虽可久贮,但过咸很难被舌尖所接受。即便勉强入口,高盐对人体的危害不言而喻。倘若盐分过轻则易腐烂变质,对人体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寻求腌腊制品不偏不倚的用盐标准,是很多厨艺爱好者共同的心愿。至于花椒、生姜、白酒等香辛料的加持,只是风味变化而已,并无严格定势。

  依照古法传承,腌腊制品从原料至成品,全程不沾点滴生水,以防腊肉质变。“不沾生水”的传统观念,曾被我们世代遵守,以至于误导我们数千年。盐渍斑斑的腊肉终究不如人意,即使晾干后也易湿润返潮。若用温水洗掉表皮盐渍残液,去掉多余的盐分,腊肉不但不变质,反而更有利于风干,更有益健康,何乐不为?

  蒸食是腊肉最为古朴的食用方法。腊肉用淘米水清洗,最易去渍去油。隔水蒸制,趁热切成薄片,色泽晶亮且透明,美味,总是令人大快朵颐。

  腊肉炒菜苔、腊肉炒蓠蒿、腊肉炒蒜苗是对腊肉烹饪的精致升华,说来也是荆楚家常,家喻户晓传承经年,食客谙熟认同,已成为腊肉菜式经典。腊肉食法不可穷尽,但不外乎蒸、炖、炒而已,在此不赘述。至于有人提出将腊肉红烧或者卤制,实在不可理喻。殊不知烧、卤与烧皆属不同风味的烹饪方法,与腊肉胡乱捏合,实在是暴殄天物。

  隆冬来临,春节将至。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腊肉顺应时节,众口同嗜。噢,忘了告知咸淡适中的腊肉用盐了,诸君谨记,4%才是饮馔正要。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