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小时候性格很孤僻,“不合群”。对《龙文鞭影》《笠翁对韵》《李氏蒙求》等古代蒙学读物孜孜不倦。这些读物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又是用韵文写成,集知识性、趣味性、音乐性于一体,朗朗上口,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前天翻检书箧,找到了一本已经泛黄的《李氏蒙求》,重新阅之,比之儿时的泛泛诵读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氏蒙求》是唐朝诗人李翰编写的一本以介绍历史掌故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全文采用四言句式,大多为主谓结构短语,每句讲述一个历史人物。 这次重读,其中一句“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让我思考最多。 “震畏四知”,讲述的是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他博览群书、通晓经籍,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 杨震曾经在我们荆州做过刺史,政声颇显。在刺史任上,他曾向朝廷举荐了一位荆州的“茂才”王密。 后来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听说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杨伯乐”来了,就趁着夜色怀揣十斤黄金去驿馆拜见。 杨震说:“小王啊,当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的德才都很优异。但我了解你,你却并不了解我啊,你拿着黄金来见我,难道我是这种贪图钱财的人吗?” 王密听了这话,不好意思地说:“老领导啊,现在是晚上,这件事不会有别人知道的。”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话非常惭愧。 这就是著名的暮夜拒金的故事,杨震也自此被人称作“四知太守”。 “秉去三惑”,讲述的则是杨震之子杨秉的故事。杨秉,字叔节,也做过荆州刺史。他人如其名,确实“秉”承了其父的清廉与“节”操。他当刺史时,从不饮酒,不接受宴请;有下属来送礼,闭门不受;他夫人很早就去世了,但他没有再续娶,不近女色。他有一句座右铭,“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这就是“震畏四知,秉去三惑”的典故。而非常巧合的是,杨震的长子杨牧(字孟信)也曾在荆州担任过刺史,他的后人杨坚建立了大隋王朝。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对杨牧事迹进行详细记载,但相信在杨氏家风的影响下,杨牧也一定是一位清廉的刺史。 杨震父子三人均与荆州结缘,这也许是历史对荆州的馈赠吧。 突然想起一则神话传说。 西汉末年,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华阴山北玩耍时看到一只小黄雀被一只凶猛的猫头鹰抓伤掉到了树下,便心生恻隐,从猫头鹰利爪之下救回了小黄雀,每天用黄花喂食,待黄雀百日伤愈后便把它放飞了。当天夜里,一个黄衣童子来见小男孩,给了他四枚白色玉环,对他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不小心被恶鸟所伤,承蒙你把我救下并悉心照料,我无以为报,送你白环四枚,可以让你子孙如同此环一样洁白,位登三公。” 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里“衔环”故事的由来,而故事里的主人公小男孩名叫杨宝,他正是“四知太守”杨震的父亲。 “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西汉末年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后来杨震、杨震之子杨秉均官至太尉,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更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均担任过。杨氏“四世三公”的秘诀,就是那则传说里的“白环”,其实所谓的“白环”只是一种象征,其实质就是“廉洁”。这“廉洁”正是杨氏真正的“传家宝”。 杨震“畏四知”,注重内修,心怀“敬”畏,涵养廉洁之根;杨秉“去三惑”,注重外治,摒除诱惑,“净”化廉洁之壤。“敬”则“廉”、“净”则“洁”。 这就是藏于“震畏四知,秉去三惑”故事里的廉洁密码,也是杨氏父子给千年古城荆州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汪业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