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5版:理 论

湘鄂西苏区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力量

  □冯传武

  红色文化,是监利的一张名片,红色历史是我们党在监利的一段辉煌历史。

  监利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它孕育了湘鄂西革命风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湘鄂西革命的贡献与作用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在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洪湖革命根据地是以监利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监利也为湘鄂西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湘鄂西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1.湘鄂西革命创建了八块跨越三省七十余县的赤色疆域。一是洪湖根据地:它是湘鄂西苏区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是以周逸群、段德昌等为代表的鄂西特委带领红六军和洪湖地区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根据地。它是以监利为中心,发展到包括洪湖、仙桃、潜江、天门、京山、江陵、石首、公安、华容、南县、安乡、汉阳、汉川、应城、云梦、孝感等17个县的大部分和一部分地区。

  二是湘鄂边根据地:是以贺龙为主的湘西北特委、湘西特委和湘鄂西前委,带领红四军和湘鄂边地区的人民,经过几起几落的艰难斗争,创建起来的根据地。它以鹤峰、桑植为中心,包括大庸、慈利、石门、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龙山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

  三是巴兴归根据地:1929年3月,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将巴东、兴山、秭归3县划为单独的地区,并建立了10个区委和37个支部。1930年5月,成立了巴兴归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师,这样以巴东、甘坪为中心的巴兴归根据地正式形成。

  四是鄂北(襄枣宜)根据地:1930年6月,鄂北特委建立了红九军二十六师,初步形成了鄂北根据地。10月上旬,豫鄂两特委合并,成立豫鄂边特委,1931年8月,段德昌率红九师到达襄枣宜,使鄂北苏区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1月中旬,鄂豫边特委直接归属湘鄂西中央分局指挥,鄂北苏区便成了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它包括襄阳、枣阳、宜城、钟祥等县地区。

  五是鄂西北根据地:1929年春,房县李明铨受鄂北特委委派,回房县建立了中共房县特区委,并成立了均房游击队。1931年3月下旬,红二军团转至长阳时,改编为红三军,均房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军第九军第二纵队。6月,红三军占领房县县城,成立了鄂西临时分特委,柳直荀任分特委书记。9月,鄂西北根据地已控制均县、房县全部和谷城、保康、竹山的一部,总面积纵横约250公里,先后成立了3个县、20个区、182个乡的苏维埃政府。并产生了红九军第二十五师。

  六是荆当远根据地:荆当远革命根据地,始于1927年9月瓦仓起义后成立的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1928年8月,根据鄂西特委指示,成立了当阳县特支。1929年6月成立当阳县临时县委。1930年2月,鄂西特委将当阳临时县委改建为县委。10月,随着当阳各区农民协会普遍建立,使荆当江枝边界地区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1931年5月,随着红三军攻克远安县城,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成立中共当阳中心县委,辖7个区、28个乡苏维埃政府。

  七是松枝宜根据地:1929年3月,在鄂西特委的指导下,宜都、枝江两县组建成立一支120人的赤卫队,并于5月成立了中共松(滋)枝(江)宜(都)县委,后因形势的发展而几度撤并。到1931年2月改为宜都、松枝两县委,共辖4个区委、3个中心支部、22个支部。1931年7月,中共宜昌道委(隶属湘鄂西临时省委)以枝宜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鄂西游击第二大队,开辟了以安福寺地区为中心,包括枝江、松滋部分边界地区在内纵横五六十里的松枝宜苏区。

  八是洞庭湖特区:1931年3月,敌人“围剿”江南,为了与洪湖苏区相互策应,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便成立了洞庭湖特区。它包括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益阳、沅江等县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都是在湘鄂西特委及以后成立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它地处华中腹地,威逼武汉、长沙等重要城市,及东西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与鄂豫皖、中央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为积蓄、发展中国革命力量,牵制敌人,策应配合各小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2.湘鄂西革命孕育了一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红军主力。1932年10月,洪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主力(红八师、红九师)与夏曦率领的从洪湖突围出来的红七师,在随县的大小洪山一带会合。然后转战7000里,于1932年12月撤至湘鄂边,恢复了湘鄂边苏区。1933年11月,湘鄂边苏区再度丧失,红三军向湘鄂川黔边发展,于1934年7月,开辟了黔东根据地。1934年10月25日,红三军与任弼时、王震领导的从湘赣突围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组成红二六军团。随后挺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开始长征。1936年7月初,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7月5日,经中央批准,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起初为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的带领下,在甘肃隆德境内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与邓小平、左权、聂荣臻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红二方面军成为我党领导的三大红军主力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以第二方面军为主体,组成了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全军将士8227人,开赴抗日前线后发展到8.5万人。解放战争时期,以120师为主体,组成了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湘鄂西的红二军团,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进行了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的战争。第一野战军的部分将士在贺龙率领下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参加了解放成都和重庆的战争。从湘鄂西走出来的红军将士,为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3.湘鄂西革命成长了一批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高级将领。党的八七会议后,先后有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万涛、柳直荀、邓中夏、关向应、许光达、孙德清、鲁易、谢觉哉、潘家辰、贺炳炎,还有夏曦等高级领导干部、革命家、军事家,共30多人,他们为开辟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授衔的元帅有贺龙,大将有许光达,上将有贺炳炎,中将有黄新廷、杨秀山、王尚云、成钧、顿星云、廖汉生,少将有谭友林、周长庚、史可全、王绍南、魏国运、薛少卿、杨嘉瑞、朱绍田等40多人。谢觉哉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钱瑛任中央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贺彪任国家卫生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宋一平任武汉市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

  还有一些红军高级将领,有的在战场上牺牲,有的被当作“改组派”杀害。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委周逸群,在岳阳贾家凉亭阵亡,红七师政委鲁易在洪湖战斗中牺牲,红四军师长贺锦斋在石门泥沙战斗中牺牲。先后任红六军军长的孙德清、段德昌,还有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直荀、红三军政委万涛、红七师师长王一鸣、红七师政委彭之玉、红八师师长段玉林等革命先烈,在肃反中被当作“改组派”杀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928年至1936年9月,红二军团中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就有179人。

  4.湘鄂西革命首创了平原河湖港汊游击战争的成功典范。湘鄂西苏区不仅在湘西的丘陵山区、鄂西北的大山深处,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湘鄂边、鄂西北、巴兴归等革命根据地,而且是河湖港汊地带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首创地。这是湘鄂西苏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也是监利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湘鄂西苏区的首府,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洪湖地区,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监利。洪湖地处江汉平原东南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洪湖”之称。而监利地处洪湖西岸,是河湖港汊地带的中心。境内有白鹭湖、沙湖、白滟湖、桐梓湖等大小湖泊不计其数。连绵不绝的莲藕,比比皆是的菱角、鸡头米,是游击队的天然粮仓。河湖港汊纵横交错,湖内芦苇丛生,荷叶成林,蒿草成排,人称第二个“水泊梁山”。开展以监利为中心的河湖港汊地带的游击战争,并形成根据地,不仅有很好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1928年夏初,周逸群从湘西北返回洪湖组建鄂西特委,带领洪湖地区广大军民,开始在河湖港汊展开游击战争,总结出符合洪湖地区特点的游击战术,如“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等,这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创造的游击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开展河湖港汊的游击战争中,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敌人屡次派重兵“围剿”,都只能望湖兴叹。湘鄂西苏区的党组织,从洪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开展河湖港汊地带的游击战争并形成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伟大创造。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二)监利在湘鄂西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1.监利是连接湘西鄂西的战略要地。监利县城紧靠长江,是连接湘鄂两省的枢纽和桥梁,也是国民党军阻塞我湘鄂西苏区南北通道的最大据点。攻下监利县城后,就打通了连接湘鄂两省的通道,使大江南江北融为一体,湘西鄂西连成一片。由于监利县城在湘鄂西革命斗争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国民党总是派重兵把守,攻打监利县城十分艰难。

  1928年2月18日,贺龙、周逸群领导了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率领第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及监利农军第一次攻打监利县城,结果失败。1930年7月13日,新组建的红二军团浩浩荡荡开赴监利,第二次攻打监利县城,又没有成功。1930年9月22日拂晓,红二军团在监利、石首、华容等县10万农军的配合下,第三次向监利县城发起了总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共歼敌2000多人,捕捉大小土豪劣绅100余人。23日,红军继续肃清各处残敌,解放了监利全境。

  监利城的解放,在红二军团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攻下了监利县城,就使洪湖苏区与湘鄂边苏区和洞庭湖特区连成一片,湘鄂西根据地由此形成。

  2.监利是领导湘鄂西革命的指挥中心。1930年9月,红二军团攻克监利县城后,随着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在监利县城的成立,监利便成了湘鄂西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联县政府和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临时省委机关先后迁驻监利,并在监利成功地指挥了洪湖地区的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0年冬,蒋介石任命徐源泉,指挥4个师又7个旅,向洪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敌人“围剿”的重点,是江北洪湖西岸的峰口、瞿家湾、柳关、剅口等地。由于红二军团南征,内部空虚,根据地损失惨重,兵工厂、医院、被服厂均被焚毁,群众伤亡达1万余人。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以周逸群为首的湘鄂西特委,组织各县赤卫队和群众,成立了赤色警卫军、赤色教导军和赤色守备军。并将赤色警卫军分设江左和江右两个指挥部,同时,又将红二军团的一部分伤病员和在杨林市战斗中被敌隔断后回到洪湖的部队约1000余人,组成新六军,在长江南北两岸打击敌人。11月中旬,湘鄂西特委、联县政府由监利县城迁往石首调弦口。

  1931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敌人进攻的重点是江南的调弦口特委机关、医院和兵工厂等地。湘鄂西特委和联县政府机关又从江南的调弦口迁至桥市克塘村。段德昌领导独立团取得桥市保卫战的胜利后,随即攻克了朱河、柳关、瞿家湾、周老嘴、新沟嘴等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收复了洪湖失地。洪湖失地收复后,湘鄂西中央分局、特委和联县政府机关迁到了监利瞿家湾(今属洪湖市)。

  1931年7月,蒋介石趁我洪湖地区发大水之际,调集24个团的兵力,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当时由于瞿家湾被淹,湘鄂西中央分局、临时省委和联县政府机关迁驻周老嘴。在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下,以崔琪为首的湘鄂西临时省委采取“重点打击,各个击破”的战术,充分发动群众,很快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3.监利是保障红二军团的辎重后方。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周老嘴成立后,省委机构工会、共青团、妇委和政府机构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部门以及军委机构相继在监利设立。贺龙根据湘鄂西红军迅猛发展的形势,作出了“要把洪湖西岸建成红二军团战略后方”的指示。此后,红二军团在剅口、周河湾、柳关、桥市、分盐等地先后扩建和创建了洪湖军政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学校第二分校(第一分校在井冈山)、湘鄂西省委党校。还兴建了洪湖后方医院、洪湖兵工厂、红军被服厂、湘鄂西造币厂和金库、红二军团后方留守处、湘鄂西无线电台、湘鄂西邮务总局和湘鄂西船队等配套机构和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后方机构群。

  除此以外,在周老嘴有红军面粉厂,在柳关有红军粮食仓库,在张家场有新兵训练营等。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红二军团的后勤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4.监利是开展反“围剿”斗争的前沿阵地。1932年6月,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发展,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蒋介石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再次调集十余万大军,组成左路军,向我洪湖地区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8月11日,敌左路军占领襄北、荆南和潜江后,开始东西并进,全力围攻以监利为中心的洪湖地区。夏曦仍继续执行“左”倾军事路线,采用“两个拳头打击敌人”的办法,分兵两路,一面令红七师和警卫师的一个团固守洪湖,用阵地战阻击敌人;一面令八、九两师及警卫师的另一团深入襄北、牵制敌人。红七师和警卫师一团及各县警卫团在夏曦的指挥下,由进攻战略变为消极防御,洪湖苏区在敌人的重兵压迫下相继失守。8月31日,新沟嘴、杨林关阵地被突破,红七师政委鲁易在战斗中牺牲;9月2日,敌人占领刘家场、三官殿等地;9月3日,柳关、小沙口阵地被突破,瞿家湾随之失守。9月4日,红七师主力开始向江陵方向转移,最后在大洪山一带与贺龙率领的红八师、红九师会合后,一起转移到湘鄂边。9月7日,朱河被敌占领。9月10日,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率湘鄂西省和监利县党政后勤机关2000余人,在姜炳炎领导的监利警卫团的掩护下,从剅口出发向江南突围,最后转移到洞庭湖区。1932年10月,洪湖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

  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苏区老百姓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柳关、剅口失守后,落入敌手的红军伤病员5000多人惨遭杀害,根据地牺牲的干部群众有1.3万余人,被烧毁的房屋有3000多栋。就连国民党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也承认:“国军收复洪湖后,因还乡团的报复,农渔民死者约三分之一,沿湖西北纵横数十里无人烟。”面对白色恐怖,民众并没有屈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哪怕白军再猖狂,烧我房、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走,头断血流不投降。”监利人民为湘鄂西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二、湘鄂西革命的精神与力量

  党的八七会议后,湘鄂西军民在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等为代表的党组织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创建了湘鄂西红色苏区,而且创造了湘鄂西红色文化,孕育了湘鄂西革命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1.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湘鄂西苏区精神的灵魂,也是湘鄂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强大精神支柱。

  陈步云是大革命时期第一任监利县委书记。1929年2月7日,陈步云在剅口黄桥召开群众大会,由于叛徒告密,驻扎在朱河的敌营长陈启良带兵冲进会场。大喊:“你们谁是共产党的头子陈步云,不交出陈步云,我就用机枪扫死你们。”见没人回音,气急败坏的陈启良从人群中抓出一个叫匡升启的农民说:“你没听见吗?”随即从身上抽出一把尖刀,凶残地割除了匡升启的两只耳朵。过了一会,陈启良又说:“最后给你们三分钟,不交出陈步云,我就开枪了。”说完便下令将机关枪瞄准了在场的群众。在这关键时刻,陈步云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大声说:“不要开枪,我就是陈步云!”群众得救了,陈步云却落入了敌人的魔掌。陈启良先是设宴劝说:“我们都是陈家人,只要你交出县委名单,我保你荣华富贵。”陈步云回答说:“你是我陈家的败类。我姓的是马列主义,要我投降,除非江水倒流,日出西山!”陈启良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押往监利县城。监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陈步云毫不畏惧。最后,敌人将陈步云的老母和妻儿抓来监狱探视。陈步云拉着他母亲的手说:“娘啊,我从小没有了父亲,是你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儿为了革命,不能在母亲的身边尽孝了。儿死后,娘只要给儿子做一件列宁服就行了。反动派欠下的血债,是一定要偿还的,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请你们在我坟头上放一挂鞭炮。”他总是坚信中国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1929年3月22日,陈步云被敌人杀害在监利县城的罗汉寺。年仅30岁的陈步云,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这样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生我是娘,教我是党,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母探监一曲戏,就是根据流传在洪湖西岸的“母亲哭坟”的唱词和唱腔改编的,陈步云就是剧中韩英的原型之一。

  2.锲而不舍的求实作风

  锲而不舍的求实作风,是湘鄂西苏区精神的精髓。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在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不停地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作斗争,以致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

  1930年9月10日,中央派邓中夏来到了洪湖根据地。邓中夏曾当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来到洪湖,表明了中央对洪湖地区的重视。邓中夏来到监利后,在周老嘴传达了中央关于红二军团配合一、三军团攻打长沙的指示。为了巩固洪湖根据地,周逸群、贺龙煞费苦心地说服了邓中夏,要求红二军团在渡江南征之前,先攻下监利县域。

  为什么要先攻下监利县城呢?这是因为刚刚建立的洪湖根据地还不稳固,一旦主力红军远离苏区,敌人将乘隙而入,洪湖苏区将毁于一旦。打下监利县城后,洪湖苏区就成了稳固的后方,红二军团一旦攻打长沙失败,就可以很快退回洪湖;如果不打下监利县城,一旦进攻长沙失败,红军将受到监利县城与长沙敌人的南北夹击,进退两难,甚至导致全军覆没。

  红二军团攻下监利县城后,乘胜追击,一连占领了沔阳、潜江、石首、公安、华容、南县等7座县城,使湘鄂西苏区上抵沙市近郊,下抵仙桃,北至天门,南至安乡,纵横千余里,造成整个赤色疆域。

  然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对根据地的危害,随着夏曦的到来,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他全然不顾苏区的实际情况,强力推行先打大城市的主张,使红军主力远离洪湖,造成根据地内部空虚,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同时放弃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根本不考虑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坚持打大战,打恶战,强打硬拼,使红军损失惨重,最后丧失了洪湖苏区。

  湘鄂西苏区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地就发展;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根据地就丧失。湘鄂西苏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先烈们用鲜血凝成,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3.忠贞不渝的为民情怀

  忠贞不渝的为民情操,是湘鄂西苏区精神的实质。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那片赤诚,是他们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在生死关头宁死不屈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危难走向胜利的本质所在。

  段德昌是我党杰出的军事将领。红三军退出洪湖,转战湘鄂边后,段德昌根据自己多年的在湖区组织武装斗争的经验以及洪湖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要“打回洪湖,再图发展”的主张,却被夏曦加上了“分裂红军”的罪名,1933年5月1日,在第三次“肃反”时,他被当作“改组派”杀害在恩施巴东金果苹的江家村。牺牲前,段德昌沉痛而坚定地对红军战士说:“共产党员砍脑壳也要讲真话。要不忘记共产党,不忘记拯救洪湖苏区的人民……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历史一定会对此作出公正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片忠诚!

  1931年3月,敌人“围剿”江南,数万群众被迫向江北转移,敌人逼近了渡口,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掩护群众,周逸群主动留在队后阻击敌人,不幸在岳阳王家屋场英勇牺牲。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都愿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4.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是湘鄂西苏区精神的特征。湘鄂西苏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所经历的曲折坎坷,艰辛苦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是这些艰难困苦,锤炼了他们的革命精神,磨砺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洪湖苏区丧失后,我们红军的革命意志没有因此而衰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巴山蜀水间,完成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在“左”倾危害下,顶住了残酷的“肃反”压力,硬是凭着一种顽强的革命意志,终于完成了7000多里的战略大转移,被史界誉为“小长征”。

  红军撤离洪湖苏区后,省妇委书记张孝贵,与留守的10余人转入白滟湖坚持地下斗争,她得知崔琪遇难后,决计前往洞庭湖区。她女扮男装,在经过鄢铺敌哨时被抓捕。临刑前,她微笑地对乡亲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革命一定会胜利,我为革命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谢觉哉在他的一篇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洪湖苏区几位妇女——如张孝贵等同志,她们的言语行动,与《虹》中女人相同,她们不怕死,她们心里没有“投降”字样。(《虹》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

  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苏区广大军民并没有被艰险的局势所吓倒,没有向险恶的环境低头。无论遇上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残酷的现实,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把革命的旗帜扛在肩头,一直向前,走向陕北,走向全中国。

  5.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

  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是湘鄂西苏区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或保家卫国,血染沙场;或临危不惧,慷慨赴难。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有着这样的无数国魂,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鼓舞中华民族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湘鄂西苏区的革命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正是民族精神中至刚至大气节的体现。崔琪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杰出的领导人之一,曾先后任监利县委书记、监利中心县委书记、湘鄂西临时省委书记、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洞庭湖区的游击战争中,他面对敌军大兵压境,镇定自若,指挥洞庭湖游击队,顽强抵抗,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十分惨烈,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激战中,崔琪不幸中弹倒下。他牺牲时,年仅33岁。就这样,崔琪用他那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刚毅与豪迈。

  有一位红军的妻子,被敌人抓去后打得遍体鳞伤,面对敌人的拷问,她慷慨陈词:“要脑袋你就取,奴家怎能对你把头低,湖东湖西去打听,谁不知道我是红军妻”。周老嘴早期中共党员、乡农民运动骨干王诗恒烈士,他被国民党团防局抓去后,遭到严刑拷打,他誓死不屈。绑赴刑场时,他面无惧色,高呼了一首绝命诗:“不怕你的屠刀快,砍头莫过五尺矮,老子死后二十年,又是英雄再重来。”这首英勇悲壮的就义歌,慷慨激昂,威震敌胆。这气壮山河、气贯长虹的呐喊,这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叫刽子手们心惊胆寒。

  湘鄂西苏区的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苏区精神,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我们要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苏区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革命先烈那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求实作风,忠贞不渝的为民情怀,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来滋养我们的心灵,陶怡我们的情操,提振我们的精神,鼓舞我们的斗志,为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监利市湘鄂西苏区历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