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8版:特别报道

第A008版:特别报道

生态“彩笔”描绘大美江陵
——江陵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纪实

    乡村振兴文化广场。

    江陵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村普济镇田家坊村。

    全国四好农村路。

    城乡饮用水。

    □记者李晓华通讯员刘亚运

  江陵县绿色生态屏障。

  似一条碧绿的飘带,万里长江从江汉平原蜿蜒而过;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千里江陵”在长江之滨熠熠生辉。江陵,因“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一江碧水,两岸翠绿,徜徉66公里的长江沿岸绿色走廊,宛如置身于一幅清新的田园风景画中,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生态成为全城浓郁的底色和屏障。

  近五年来,江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将生态建设贯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绿色大旗的引领下,演奏一曲曲绿色创新的动人旋律。如今的江陵,从城镇街道到乡村阡陌,从传统工业到“两新”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丰富,一轴轴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江陵大地徐徐展开。在全县上下掀起的绿色浪潮中,江陵翻开了县域经济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高位推进示范创建先手布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顶层设计,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致力于尽快建成省级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围绕目标,抓实规划,高标准制定《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联动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同创共建。完善制度建设,出台了《四湖流域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试点暂行办法》《江陵县空气质量改善考核工作办法》《江陵县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工作方案》等制度,以促长效。

  健全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业园区平台持续夯实,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完成“去筹转正”和化工园区认定,率先在全省完成扩区调区;按照总量和强度双管控要求,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实施国土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分区打造生态人居保障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生态农业发展功能区,统筹发展,着力建设美丽乡镇和农村新社区,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江陵县委、县政府坚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工作主体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设立招商引资“绿色门槛”,对新引进项目实行环保和安全一票否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重污染企业,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现代物流等绿色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提前规划、及早谋划,县主城区、中心集镇、乡村三级“多点开花”,多层次谱写生态创建序曲。

  合力攻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大江流日夜,慷慨赋新章。从长江大保护,到县域环境全域治理,江陵推进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步伐坚定不移。

  牢记总书记嘱托,江陵将保护与修复长江生态放在最重要位置,积极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切实加强长江岸线规划管理与资源集约利用;深入开展“1234”护江行动,坚决夯实长江污染治理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坚决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行动,落实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长远规划。从荆州沙市港区顺江而下,进入江陵境内,只见星罗棋布的现代化港口码头正在荆江北岸一线串珠,一改“小、散、杂、乱、脏”之旧格局,与飞架天堑南北的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巍巍绿色大堤一道成为荆江生态航道的颜值担当。

  守护好生态环境,便是守住了江陵发展的根基。要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还需铁腕执行。

  坚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三禁三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城区大气质量稳中有升;秸秆禁烧工作连续排名全市前列,2020年排名全省第二。突出抓好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水污染防治,获评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为全国34个试点县之一,农业面源“四化”治污试点项目与经验受到省市肯定。

  长江柳口(江陵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二类;县级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江北水系(四湖流域)水环境考核,2019年得分位居全市第一、2020年位居全市第二。夯实“净土保卫战”基础,土壤污染源普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工作创优推进。

  积极实施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江陵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围绕园区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置、湖泊治理,建成城乡污水处理体系及污泥处理站等配套体系、工业污水“一企一管”等项目;启动实施了目前全市处理能力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项目等;尤其是自筹资金投入,不遗余力,实施沿江绿色走廊、三湖和白鹭湖退田还湖项目。

  产业转型绿色经济扬帆远航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长期以来,江陵保持战略定力,紧守生态和发展底线,谋篇布局,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无工业转型则不强。借助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江陵十字交叉的历史机遇,江陵煤电港化产业园煤炭基地、火电、港口、煤化工等“四子”陆续入局。当下,江陵煤制气、煤化工和物流产业被纳入省级战略和省级重点项目实施;总投资460亿元、一期投资123亿元的华鲁恒升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项目正开工建设。江陵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大方向坚定不移,将奋力打造全国煤炭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示范区,尽快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无农业转型则不富。江陵以建成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聚焦现代粮食产业,以“三个合作社”为基础,正大力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黄桃、吊瓜、稻虾、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896家。大力推进品牌经营,“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23个,三湖黄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江陵金菊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出了1个农产品加工国家龙头企业和7个省级龙头企业。打造了“千里江陵”区域公用品牌,涵盖了大米、菜籽油等八个大类32个产品。目前,江陵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打造更多更好的农业生态健康种养品牌。

  预计今年全年,江陵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8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69亿元、5.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8.7%。

  击壤而歌文化引领生态生活

  徜徉大美江陵,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人民群众的笑脸幸福地绽放。近年来,江陵尤其注重弘扬生态文明,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品牌。

  2019年5月,江陵少儿群舞《击壤歌》作为唯一一件代表湖北省入围群星奖决赛的舞蹈类作品,站上全国决赛舞台。江陵版的《击壤歌》承载着江汉特色的农耕文化与河湖水文化,它正是江陵生态文化生活的写照。

  如今的江陵,致力打造精致开放滨江新城,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伴随着快速发展步伐,生态花开春满园,满目皆绿处处景。临江、环城、近郊的生态观光方兴未艾,滨江公园、黄桃小镇、彭湖湾花卉园、丰泽园生态农业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热门地。生态友好与历史古迹、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得益彰。

  如今的江陵,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紧密结合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江陵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生态文明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营造了共建共享浓厚氛围。持续开展“美丽江陵我是行动者”环境日活动,让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宣讲、生物多样性增殖放流、低碳绿色出行等丰富多彩的各类专题活动走入全民生活。2021年11月,江陵沙岗丁家垸村一村民在内河寻获一条中华鲟,主动报告渔政部门放流长江,这条消息很快被各级多个平台转载,一时被传为佳话。

  问起江陵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常来龙渊湖湿地公园锻炼的附近居民,会给出这样的答案:环境改善了,晨练的人也多了。这份“好”,是人们对生态宜居宜行的品质追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蕴。目前,江陵县城人口突破6万人,城镇化率提升到42.24%,城市路网扩展为“八横十纵”,供水能力增加到5万吨/日,年销气量提升到850万方。

  如今的江陵,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改厕、改水、生活垃圾与污水整治、道路硬化等措施,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在全市考核中持续位居前列。熊河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三湖管理区完成省级“擦亮小城镇”试点创建工作。

  如今的江陵,人民群众出行便利,各乡镇管理区1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尤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荣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深耕精细化管理和生态绿化美化,正逐步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特色。

  两岸猿声啼不住,千里江陵一日还。“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徐徐铺开,江陵将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万众之心,坚定不移推动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格局,让江陵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