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奔跑奋进

第003版:奔跑奋进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加快国家和省级战略落地转化,市域空间布局梯次推进,跨江发展有序实施,城乡发展协调均衡,区域合作联动紧密,工农互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荆州日报社荆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

    报告说

    我们做

    市政协机关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肖家浩:

    推动洞庭湖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既是国家战略,也是荆州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助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市政协机关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肖家浩说,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发起并推动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市一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机制,在荆州召开的以“楚山楚水楚文化,大江大湖大旅游”为主题的第三次会议上,达成了深化湖区文旅合作的《荆州共识》,签订了洞庭湖生态旅游联盟协议。

    肖家浩表示,市政协立足工作职责,围绕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开展民主监督、资政协商,为《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出台建言,湘、鄂两省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共识逐步形成、合作机制日趋紧密、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今后,市政协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努力把政协履职实践更好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之中。肖家浩说,要充分发挥“四市一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政协委员影响带动所在党派、团体和各界群众广泛凝聚起助推湖区协调发展的共识;围绕探索洞庭湖区绿色发展路径、加快构建多层面协同机制、传承弘扬楚文化底蕴、广泛开展文旅项目合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资政;充分发挥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作用,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上积极发声、反映诉求。通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洞庭湖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刘洁通讯员赵清竹)

    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春霞:

    找准发力点跑出加速度奋进新征程

    “区域协调发展是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县域经济的重要发展战略。”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春霞表示,立足发展新阶段,公安县将聚焦“特”“集”“品”“服”“勤”五个关键字,推动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共融共进,实现县域经济考核持续进位。

    做强产业,围绕“特”字做文章。刘春霞认为,工业是公安县发展的王牌,要重点打造循环造纸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好“300亿环保纸、200亿创新药、30亿元税收”特色牌,围绕区域性制造业中心,贡献长板、做好样板。

    做大县城,紧盯“集”字下功夫。刘春霞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将充分发挥政策拉动、改革推动、产业带动、需求促动、功能联动的作用,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做大县城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力争“十四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0%。

    做活农业,瞄准“品”字花气力。“品牌象征竞争力。”刘春霞表示,公安县不仅将搭建平台,划定624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区,还将引进产业主体,力争每年新增1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提升葡萄、牛肉等地理品牌价值,打造杂交水稻育种、生态水产等“国牌”。

    做优环境,紧扣“服”字表诚意。刘春霞说,将创新服务思维,聚焦企业关切,用好局长驻窗日、十优十差双评议、电视问政、12345热线、营商环境专项巡察等抓手,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做实机制,立足“勤”字见成效。刘春霞强调,县域发展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保持“六个一”精准调度,大力实施强筋壮骨“五倍增”、优化环境“五倍减”、积蓄动能“五培育”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记者李弢通讯员张希)

    市发改委副主任袁宗南:

    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是我市落实中省战略的具体行动,也为荆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指明方向和路径。”市发改委副主任袁宗南认为,这对荆州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荆州应在新时代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位置,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以思想破冰促发展,以产业共融赋动能,以交通共联强支撑,以生态共治筑底色。”袁宗南说,我市坚持“一盘棋”谋划、“一张网”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携手宜昌荆门恩施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荆荆高铁,推动荆州港与宜昌港联动、沪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等,形成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联合宜昌荆门等地,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开辟一体化旅游线路;加强与武汉、岳阳等地合作,打造跨区域合作园区平台;推进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荆南四河治理等,“跳出荆州看荆州,把荆州放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考虑,探索适合荆州发展的路径。”

    袁宗南表示,“对内要形成市域发展引领县域发展、县域发展支撑市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一江两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交通跨江、产业跨江、城市跨江,加速过江通道和快速路网建设,推进荆州开发区与沙市、江陵、公安工业园区整体融合,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做到要素资源统筹,真正打破行政界限和城乡壁垒。

    (记者刘娟通讯员李大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婷:

    推动荆州全域跨江发展

    “构建全面开放格局,推动公铁水空大交通协同,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打造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横向依托长三角——成渝主轴,强化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地位,落实承担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战略,纵向主动融入京津冀——粤港澳主轴、二湛通道,优化与荆门、岳阳、常德联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婷说,资规局将推动荆州全域跨江发展,整体形成“东链、西融、南合、北联”的区域协同格局。同时,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松滋与宜昌磷化工、白螺与岳阳循环造纸等产业协作,推动国内循环节点城市的建设。

    王婷介绍,资规局将以农业为本底,加强优质耕地的集中保护,由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以水为脉,以生态为骨架,构建“一带四片八廊一平原”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做强中部地区和湖北省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打造荆州都市区,培育监利副中心,构建“一核三区六极多廊道”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如何着眼中心城区空间格局,落实“五区五中心”职能?王婷表示,倡导荆江公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荆州都市区规划同编、产业同链、交通同网、科技同兴、设施同享。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编制荆江公一体化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谋求江南安全区扩容,推动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进一步谋划荆州中心城区多条过江通道进入国家规划,对弥市、埠河等特定区域进行规划管控,优化其城镇开发边界、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有序推进中心城区跨江发展。

    同时,培育科创大走廊,建设荆州大学城,按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重点区域5.6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以连城脉、塑格局、强产业、融城区、营特色的理念,凸显区位价值、科创文化氛围,塑造与其它片区差异性空间特色,带动提升城南片区,促进高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品质,逐步建设成高教、科研、创意、休闲、宜居融合发展的综合型活力城区。

    (记者郭江峰)

    专家谈

    协调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持久生命力

    市社科联学术委员长江大学教授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韦鸿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五区五中心”的宏伟蓝图。其中,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是加快国家和省级战略落地转化的关键举措,也体现了市委和市政府对荆州未来发展的谋划和政治担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体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持久生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城市空间布局协调。荆州是长江沿岸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城区集中在长江北岸。进一步发展受到北岸空间限制,发展成本增加,空间布局也不平衡。根据国务院发展规划梯次推动跨江发展是城市空间协调布局的要求,也是降低成本推动荆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

    二是行政区域联动协调。荆州城区有荆州区、沙市区、开发区、文旅区、高新区等行政区和功能区。各区域既独立又统一,各自在自我发展上可以独立,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必须联动协调。

    三是城乡互促协调。荆州是农业大市,在粮油畜禽水产上有资源优势,但在促进中心城市建设中又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兴市战略。这就要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不能形成两张皮。农产品深加工产值在工业产值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形成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撑工业的互促、协调发展局面。

    四是产业发展协调。产业发展协调首先是产业门类跨度不大,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达成关联;其次是产业链相对完整,完成最终产品的运输和交易成本相对较小;再次是企业规模适度、产业聚集适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效应;最后是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协调。

    五是板块功能协调。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为了节约生产生活成本,需要对城市板块功能进行分区,导致城市出现了各种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金融区、生活区等。板块功能区要协调,不然容易出现交通堵塞、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六是人与自然共生协调。人类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然。自然界有一定的自我进化和生态循环系统。如果生态循环系统被破坏,也会波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与自然需要协调共生。荆州有丰富的水资源,必须珍惜这一优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市民盼

    社区居民陈平:这五年,中心城区变化非常大。往东,开发区工厂林立,往西,文旅区方特、园博园玩不够,逛街购物到沙市区,乡村旅游到荆州区,这些,让住在城区的老百姓工作生活多姿多彩。希望未来,城市各区域保持现在的发展特色,迈大步、再跨越,让老百姓更多受益。

    公安县居民曾波:近年来,公安县根据自身实际,逐步摸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牛肉、葡萄等农产品已经成为我县的标志,循环造纸和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希望公安能够保持这种势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社区居民唐红梅: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时不我待。五年来,城市里公园多了,道路好了,城市功能也更完善了,城市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希望未来的荆州,能有更多公园绿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丽,也希望这座城市更包容、更开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