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奔跑奋进

第A003版:奔跑奋进

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

  报告说

  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崇智尚学”“惟楚有才”的科教人才优势,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建设初具规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我们做

  荆州区区长张远重:

  在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建设中体现主城区担当

  荆州区作为主城区,人文底蕴深厚、科教资源集中、交通区位优越、发展态势良好,勇担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建设的时代使命,我们有历史渊源、有基础条件、有后发优势。下一步,荆州区将坚决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抢抓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坚定信心、实干苦干,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赢得发展尊严。

  推进重大项目。抢抓大学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员上阵、强力攻坚,全面推动5.2平方公里核心区房屋拆除清零和土地征转报批,服务文理学院转设、荆州理工新建等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加快荆江大道,滨河大道等市政道路竣工通车,全面启动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扩规、区疾控中心新建等项目,为推进产城、学城、创城融合提供功能保障。

  发挥产业优势。借力荆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金字招牌,依托石油装备制造、数字印刷包装、建筑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围绕石油四机、四机赛瓦、江汉建机、骏马纸业等骨干企业,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创新研究院,加快“产学研用”开放式协同创新,以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推动产业培优壮强、裂变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提升”“倍增”和“助推”计划,培育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聚才引智,聚势蓄能,积极招商引资打造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等平台载体,通过“科研与产业、产业与创新、创新与人才”协同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

  引进科创业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长江大学长江创新港、大数据科创产业园、城南智慧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高质量的科创企业,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用大数据智能化为先进制造业赋能、为现代服务业赋能、为农业生产赋能,让科技创新的“智慧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毅: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勇创一流

  “人社部门将以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推动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毅说,人社部门将围绕“六稳”“六保”总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三个市场”,聚力实施“三大工程”,扎实开展“八大活动”,统筹推进“八大行动”。

  任何计划要靠行动去落实。裴毅表示,荆州人社部门将努力建设中国江汉平原农村人才市场、荆州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让“三大市场”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持续实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才聚荆楚·凤鸣荆州”工程、针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就业创业的“荆州能人返乡”工程、针对康养技能人才的“湖北护工”培训工程等“三大工程”,促进人力资源在荆、留荆、返荆就业创业;扎实开展“能人返乡·绘就荆州”推介活动、“楚创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惟楚有才·凤鸣荆江”人才沙龙、能人返乡示范项目路演大赛、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专场招聘会、马兰花创业培训讲师大赛、“荆江杯”荆州能人职业技能系列大赛、首席技师选拔大赛等“八大活动”,营造惜才、重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优服务、促效率,提升城市营商环境。人社部门将举办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就业招聘“春风行动”、工伤保险助力“安全就业行动”“社保基金风险清零”行动、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行动、荆楚劳务品牌创建行动、“十个打包一件事”便民行动、“全民参保·你我共享”行动等“八大行动”,构建高效便捷的人社服务,在打造“五区五中心”、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奋楫争先,勇创一流。

  (记者王子瑶通讯员姚权)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

  科教融合育才引才为荆州科教创新注入活力

  “聚焦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的目标,教育部门要勇担时代使命,全力盘活科教大市资源,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说,市教育局将做优做强荆州高校、优化荆州职教模式,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引导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围绕大学城建设,陶润华表示,我市将建设1所国内“双一流”高校、4所本科高校和1所“双高”高职院校;扩大招生人数,壮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服务荆州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校园基础建设高标准保障生均面积,高起点规划设计,建设和谐美丽的大学校园。

  人才支撑是科教创新的根基。下一步将探索实施企业与高校人才互通、互进、互用,培养更多就业荆州、服务荆州、建设荆州的本土高校人才;多管齐下招才引才,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在做实职教集团方面,陶润华说,将优化高校、中职学校和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新模式,推进集团内专业设置、科研开发、实习实训、人才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深化校企融合。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石,陶润华介绍,将实施学前教育学位扩充计划,推进“万个公办园学位扩充”项目建设;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等。

  (记者王希恩)

  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劲松:

  推进全域创新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

  “要以思想破冰引领科技创新,深刻认识加快科技创新是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的关键一招,是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赢得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劲松说。市科技局将以拼抢实的作风,全力拓展荆州科技创新版图,力争进入全省科技创新发展“领跑集团”。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进全域创新布局。郭劲松表示,市科技局将细化创新型城市指标,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势见效,支持洪湖市、松滋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推进荆州科创大走廊和荆州(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建强科创平台,以建设省级区域创新应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荆州大学城,着力推动产学研相互融通,实现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构建集科研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壮大创新主体,坚持育新与培强双管齐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市科技局还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机制,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年递增10%。加快人才集聚,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力优化创新环境,当好服务科技创新的“店小二”,让各类创新主体心无旁鹜抓创新、谋发展。

  (记者赵叶秋通讯员薛新华)

  荆州市智谷创业园总经理周婧:

  打造“培训+创业+就业”的人才发展生态圈

  “我们将抓住荆州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这一契机,打造人才生态发展平台,吸引更多创业者来荆创业就业。”荆州市智谷创业园总经理周婧说。

  近几年,园区每年开展各类市级创业大赛,吸引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及本地企业参加,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截至目前,园区组织各类公益创业培训课程、大咖分享会、项目路演、投融资活动共计83次,培训人才9000余人。

  2021年,园区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获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八强;新增大学生创业10家;吸引5家退伍军人企业入驻。

  荆州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将助力园区打造“培训+创业+就业”的人才发展生态圈。周婧认为,园区已组织创学培训学校、创学人力资源公司、创业孵化三方合力,对接荆州市各大高校,日常开展公益性创业培训讲座,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

  2022年,智谷创业园、创学培训学校将进一步与各高校合作,帮扶大学生创业。同时园区将继续与科技、人社等部门合作,进一步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群体创业就业。

  (记者王子瑶)

  荆州日报社荆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联合主办

  专家谈

  建好大学城是荆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先手棋”

  市社科联学术委员长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副教授彭开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荆州要加快发展,依靠创新和人才是不二之选。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高度契合了发展的需要。荆州要打造区域性科教中心,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好荆州大学城是先手棋。

  建好荆州大学城要站高定位。荆州现有7所大学,数十万大学生,在湖北省是仅次于武汉的高教重镇。既立足当下实际,又放眼未来发展要求,荆州大学城和荆州科创大走廊的战略定位,建议表述为:创建荆州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节点,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引领两湖平原、石油工业及三农创新发展。发展目标定位则可考虑以石油、农学、智能制造等为主打的若干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建成科技特征明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创新活力迸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大学城。

  建好荆州大学城要系统谋划。要谋划空间布局。既要有概念性规划,还要有重点片区的详细规划;既要有近期规划,还要有中长期规划。要谋划主体布局。按照“聚焦区域发展,聚集创新要素,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的要求,统筹考虑在荆高校院所入城进廊,还要考虑荆外高校院所的引进。要谋划功能布局。荆州大学城是科创大走廊的主要载体,科创大走廊为荆州大学城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舞台。

  建好荆州大学城要整体推进。一是要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高效运转的工作专班。二是要优先建设完善路网等基础设施。三是要将“长江创新港”打造成大学城、科创大走廊的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为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智慧医学等学科产业快速成长提供保障。四是要加大投入。

  建好荆州大学城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既包括大学或大学城与外部的融合发展,也包括大学城内部的融合发展。加强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的三区融合,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放大作用。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融合,共享图书资源、艺术体育场馆、分析测试中心、学术报告厅等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机制制度分摊成本,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市民盼

  企业主管夏峰:多年来,荆州高度关注和扶持企业发展,推动政策资金直达,让企业能很快分享政策红利。在各部门的扶持下,企业经营形势趋好,出口至北美呈增长趋势。希望荆州继续加强优质人才的培养,持续发挥科教人才优势,促进产业、资金、政策、人才等各项资源的整合,互促互进,推动劳务大市向人才强市发展。

  创业大学生彭飞: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希望荆州能够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做足文章,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创业就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将科教优势真正“为我所用”,将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红利,不断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区居民项宪英: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停留在企业和政府的经济数据上,我们社区居民希望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科技创来的变化,比如智能化的物流收发点,让居民收发快递更便捷,还有社区医院的设备更智能、更具科技化,让科技服务于民。

  (记者王子瑶赵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