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赵叶秋 刻苦钻研践行学科带头人使命担当 作为荆州市疾控机构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陈茂义刻苦专研科研技术,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截至目前,他编写出版5部专著,30篇论文在国家权威学术刊物公开发表,1篇论文获荆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3篇论文获3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 2000年,陈茂义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全国食品污染物、食源性 疾病监测”。 2005年,陈茂义开始着手建立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分离的多株流感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疫苗候选株,并与国家流感中心签订分离流感病毒作为疫苗候选株的合作协议。 2010年,陈茂义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中美合作肺炎监测项目。作为中国唯一的合作监测点,开创性的在中国开展基于人群的疾病监测活动,得到中、美两国疾控专家高度赞扬和肯定,为控制肺炎采取干预措施及评价其效果提供依据;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也为全球对肺炎 的认识做出贡献。 2016年,他参与研究的“一种畜禽动物制品甲醛提取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2017年起连续5年,他应国家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邀请,参与编写《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考试指南》。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陈茂义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 工作30多年来,他总是所里最早上班,最迟下班的一个:每天提前1小时到单位,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内容;晚上下班后,他又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梳理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列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从事微生物检验开始,我就爱上了这份职业。”陈茂义说,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让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和病毒无处遁形,守好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敢于创新打造全省一流疾控检验团队 传染病控制与预防是一场和传染病病原体的赛跑,建立一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平台是陈茂义多年的追求。 他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反复实验,逐步建立起免疫荧光、免疫层析等快速检测方法,并在全省疾控系统率先建立起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使标本检测时间由原来的一周缩短到数小时,为有效处置突发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2020年1月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初,陈茂义凭借多年的传染病检测专业敏感性,提前谋划,开展风险评估、组织应急队员、制定采样程序、储备检测技术、组织演练培训。1月8日,荆州市接报的首例疑似病例有武汉居住史,陈茂义二话没说立即赶赴病房采集患者标本。 当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强?传播速度有多快?传播方式如何?毒性有多强?一切都还 是未知数。国家也尚未出台相关疫情防控和诊疗技术方案,陈茂义凭着多年丰富经验,冒着极大的风险,小心翼翼地采集患者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标本。他深知,合格的标本对明确病因,为患者治疗提供最优方案,赢得治疗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肺泡灌洗液标本采集开创性大、耗时长,一般需要3至4小时,稍不注意病人可能将体液喷溅到采样者身上造成感染。 当时,陈茂义已年逾五旬,他穿戴着厚厚的三级个人防护用品,动作看起来略显笨重,防护眼镜上全是雾气,密闭的N95口罩使得呼吸不畅,戴着手套的双手手指被汗水浸泡发皱,操作十分不便,但他仍然凭着娴熟的技艺采集好标本。脱下防护服,他全然不顾早已湿透的衣裤,又连夜赶回实验室开展检测。 此时的陈茂义,是战场上的侦察兵、排头兵,精准掌握敌情,是“战斗”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正是这份宝贵的呼吸道标本,使得全省疾控系统分离到第一株新冠病毒,并得到其全基因组序列,成为我省疾控系统在GISAID国际平台上公布的第一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此后,陈茂义在全市率先引进并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带领疾控中心实验室发挥“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在对疑似病人的确诊、聚集性疫情的定性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先后指导全市共27家医疗机构实验室开展新冠核酸检测工作,满足了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陈茂义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观察含氯消毒剂对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的破坏效果,撰写的论文《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3等奖。 市科协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 本报讯(记者赵叶秋通讯员程远洪)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2021年全国科普日表现突出的组织单位和活动名单,荆州市科协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受到通报表扬。 2021年全国科普日期间,荆州市科协围绕“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以“农村+城市”“集中+分散”“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调动全社会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落地,促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时,松滋市石板坡社区科技志愿服务工作被中国科协办公厅授予全国科技志愿服务点(社区或村)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邓自力被中国科协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科普e站”进驻城区医院 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本报讯(记者赵叶秋通讯员程远洪)近日,市科协投资近7万元采购一批“科普e站”,分别赠送给市一医、市二医、市胸科医院和扶贫点等单位,为群众学习科普知识提供平台。 “科普e站”是一款新型移动终端设备,操作十分简单,只要动动手指,点开交互触摸屏,就能显示科普中国、科普资源、科学大观、科普学堂等板块。每个版块下分设子版块,涵盖内容丰富,可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学习需求。另外,微信公众号可与科普电子阅览屏实现无缝连接,居民在家通过手机点击微信公众号的科普信息版块,就能随时随地轻松浏览科普电子屏的所有内容。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市科协将通过“科普e站”平台,积极促进传统科普宣传方式与新兴媒体结合,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强化科普信息在社区、农村、学校、医院等处的落地应用,打通基层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层、服务大众、惠及民生,提升不同人群的科学素质。 宝宝头型不好,可用矫正头盔调整? 矫正头盔的原理很简单,定制好形状的头盔会紧贴宝宝头颅比较圆的部分,为比较扁平的部分留出生长空间,这样脑袋就会逐渐向扁平的部分生长,从而达到矫正头型的目的。什么情况下使用、如何选择矫正头盔是一个专业活儿,应由专业人员给出判断,并根据宝宝当前的头型精确建模,预估头部发育情况,给出矫正方案。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宝宝头型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需要专业知识、设备及人员。目前,相应的正规医疗机构较少,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另外,多数情况下宝宝的头型是能通过改变睡姿等方式矫正,错用矫正头盔反而会影响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