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施行《荆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及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5-2030)》,启动复兴大道、荆李路、荆州大道改造工程和荆州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总长22.96公里。重点对荆北片区、沙北片区园林北路等21条主次干道进行给水管网建设,共计130公里;对武德片区、城南片区27条道路以及中心城区主要点位开展老旧管网改造,累计改造102.6公里,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畅。 如何让碧水清流愈发澄澈? 荆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水步伐不断加快。瞄准治水脉络前沿,聚焦污水处理,启动红光、城南、草市3座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臭水沟”重现生机,城区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太师渊、范家渊、西干渠、豉湖渠7个黑臭水体,通过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座城市,环境是容貌,文明是灵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吹响以来,各级各部门单位集众志、汇众力,迅速掀起创文热潮,不断推动城乡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迭代进发。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努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荆州样板”,我市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谋划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类,涉及111个镇1063个村(社区、国有林场);将美丽乡村建设向片带建设延伸,启动建设第一批乡村振兴推进村208个,29条片带;常态化开展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全域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检查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带动县、乡、村,推动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 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今,我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持持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城市生活越来越甜 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百姓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 当梦想照进现实,老百姓的居住生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一处处安居乐业的房子可以窥见荆州的民生之变。 走进荆州区城南高新园新民社区砂石厂宿舍,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平坦的水泥路面、统一粉刷的楼栋、精心布置的绿化景观、健身器材以及居民公共休息区域,让这个修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变得精致而温馨。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典型。 几年来,我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项目库。仅2019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283个,改造户数53096户,改造面积491.55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将外来务工、新就业大学生、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纳入优惠对象,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配建等多种方式共筹集公租房6420套,在原租金基础上下降30%,保障了近8000名居民的住房需求。 从棚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到公租房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安全房,我市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重视不同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外,齐头并进,让老百姓住上安全房、宜居房。 “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99亿元,同比增长151.5%。同时,在确保“居者有其屋”的同时,实现“住有所居,宜居优居”的华丽蜕变。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相关政策,提出“科学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总体思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逐户排查核验,争取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资金4046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0223万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40277户。 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优居,我市正通过租、售、改、补等多种方式,把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广、越织越密。 展望新征程,面对新发展、新篇章,我市必将在旧貌换新颜的城乡建设进程中攻坚克难,奋力托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