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文化荆州

第004版:文化荆州

星驰俊采文脉晟凤唳龙吟楚韵长

    编者按

    从鸡公山燃起的篝火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曙光;从“禹别九州、始有荆州”的洪荒肇始到楚先祖筚路蓝缕始都阴湘、再迁纪南,悠悠岁月在浩渺无垠的巨川大泽之中,蕴育了奇谲瑰丽、神秘奔放、海纳百川、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荆楚文化,千百年来如江河浩荡,奔流不息,从未间断。其间一颗颗文化星座闪耀在华夏文明的绚烂银汉之中,成为文化江河的源头和不可逾越的高峰。光耀环宇的青铜丝绸技艺,引领诗歌滥觞的屈宋楚骚,开辟中国山水画论之先河的三湖宗炳,天人合一的道家老庄,独抒性灵的公安三袁,泽被后世的水利堤防文化等等,都成为中华文明版图上个性鲜明、不可或缺、光芒四射的坐标。

    作为荆楚文化的地理着陆点,浸润在文化膏泽中的古城荆州,薪火相传,从浩渺无际的云梦大泽,到烟雨弥漫的青石街巷;从上古的刀耕火种到当代的科技创新,文化基因代代相续,荆楚精神传承不息。正如荆州籍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元化所言:荆州“历代人才鼎盛,英才辈出,于政事、学术、艺文,咸多建树,著籍于斯土者如岑文本之奕世显赫,冠冕初唐;张居正之一代风云,鼎鼐中明;智者大师撰天台经义,为象数巨擘;岑嘉州咏边塞诗以壮怀,称骚坛绝唱。至于游宦流寓之士,尤更仆难数。其流风余韵,足以增重斯邦者,比比皆是。”惟楚有才,于斯最盛,此言不虚。

    文化光束穿越历史隧道,烛照后人奋进之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的开拓精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拼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这片热土之上的人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谱写新篇。

    文化的力量不在典籍和史册,而在于创新和发展。弘扬荆州文化传统,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和新活力,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是要推动荆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荆楚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支撑、发展优势。我们的愿望就是通过“文化荆州”栏目,立足当下,让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在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助推作用。

    本期特聘我市荆楚文化学者谢葵先生提纲挈领,梳理荆州千年文脉,擦亮文化灯塔,展现先贤风采,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敢于问鼎中原的进取基因,勇于变革创新的文化传承,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必将激励当代荆州儿女奋发有为,续写历史传奇,为荆州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二O二二年第一期总第十九期

    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日报社联合出品

    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千年文脉浸润着荆江两岸,彰显着恒久的人文魅力。

    唐代的荆州,有个名叫葛清的小伙子,自脖子以下布满纹身,遍刺白居易诗。段成式叫他来脱下衣服,他知道背上哪里是哪首诗。共纹30余首,体无完肤。段成式戏称他是“白舍人行诗图”。可谓白居易的“超级粉丝”。

    诗人们垂青荆州,荆州更钟情于诗人、诗情与诗魂。

    风流无屈宋,空咏古荆州。(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沙市江汉南路的江渎宫,又名江渎庙,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重建。相传原为屈原寓居之地,《橘颂》《天问》即写作于此。渚宫旧迹不可寻,但是江渎宫犹存“天问阁”。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

    白云苍狗,千年一瞬,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屈子的忠洁清烈令后人无限追怀,江渎宫因为屈子的栖居,而成为沙市的灵魂所系。

    宋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曾拜谒三闾大夫故宅,并在《入蜀记》中记载:“祭江渎庙,用壶酒特豕。庙在沙市之东三四里,神曰昭灵孚应威惠广源王,盖四渎之一,最为典祀之正者。”

    “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杜甫)和所有名人故居一样,宋玉宅有多处:归州宋玉宅是他师从屈原游学时所居;宜城宋玉宅则是其出生地;而荆州宋玉宅最负盛名,那是因为宋玉在郢都做官时所居。

    700多年后,宅废墙圮,荒草丛生,却有一位诗人慕名寻访,“诛茅宋玉之宅,穷径临江之府。”(《哀江南赋》)——这就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庾信。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因此被留在长安,客死异乡。

    李商隐诗这样感慨:“宋玉平生恨有余,远循三楚吊三闾。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过郑广文旧居》)又云:“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宋玉》)。

    宋玉宅在今荆州城北三里宋家湾西南,周边的宋氏后人对古宅风貌犹能如数家珍。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荆州文脉漫谈

    □谢葵

    马融垂帐王粲登楼

    2017年9月1日,荆州中学在荆北新区新校区举行开学典礼。校园内一座“绛帐”石碑引人注目,它将学校历史上溯到1800多年前,马融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弦歌不绝……

    元嘉元年(151年),汉桓帝任命马融(79年-166年)为南郡太守,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他开风气之先,招收了一批女弟子,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卢植、郑玄等皆出其门下。绛帐后来成为师长或讲座的尊称。

    绛帐台,俗称老鸦台,在荆州城西南。清代尚存空台,旁临池水。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至日寇侵华,高台夷为平地。其遗址就在荆州中学城中校区。

    马融之后数十年,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一位16岁的少年,为躲避长安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刘表是他的同乡,又是他爷爷的学生,所以少年“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王粲《七哀诗》)

    这少年就是“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177-217年),他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久客他乡。某个秋日,登上城楼,游目骋怀,想到亲历乱离,目睹兵祸连连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百感交集,文思泉涌,作千古名篇《登楼赋》。

    史载,湖北江陵、襄阳、当阳都有“仲宣楼”。从《登楼赋》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来看,王粲所登者当为当阳东南古麦城城楼。荆州仲宣楼却最早见诸文献。梁元帝诗云“朝出屠羊县,夕返仲宣楼。水满还侵岸,沙尽稍开流。远村云里出,遥船天际归。”(萧绎《出江陵县还诗二首(其一)》)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这是东晋某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荆州刺史桓温带领僚属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大风忽至,吹落参军孟嘉的帽子,但这位才子浑然不觉,依然谈笑风生。不久,孟嘉离席如厕。桓温命孙盛作文嘲弄他。孟嘉回座,亦笔落云霞,挥就一篇妙文,为自己落帽解嘲。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无不击节叹服。

    陶渊明非常崇拜他的外祖父孟嘉,曾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晋隆安四年(400年)春,桓玄克荆州,陶渊明在其幕府里供职。次年七月,他回乡探亲假满返回江陵,路经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时,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作《九月九日登龙山》诗云:“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他又常登南楼赋诗,宋代荆湖北路安抚使栻重建南楼,以张九龄为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称此楼为“曲江楼”。

    元和五年(810年)四月,元稹因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出任江陵士曹参军。其诗《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中有“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自注云:“龙山落帽台去府城二十里”。另有《远望》诗云:“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嘉靖《荆州府志》载:荆州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五代高季兴建,名望沙楼。宋节度使陈尧咨重建,更今名。元廉访吴泽继修,后毁于兵。国初重建,正统癸亥,左卫指挥段安重修。”

    高季兴建的望沙楼毁于唐末。宋初,荆南知府陈尧咨重建,并易名仲宣楼。苏轼《荆州十首》诗云:“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即指此楼。

    宋淳祐十年(1250年),贾似道任江陵知府,又重建仲宣楼,后楼圯。

    元代散曲作张可久曾多年游历,足迹遍及湘鄂。张可久从杭州出门远游,经洞庭湖达到江陵。在江陵写过《中吕·卖花声·客况三首》:“绿波南浦人怀旧,黄叶西风染鬓秋,暮云归兴仲宣楼,登楼北望思王粲。”

    张居正父子也与此楼有缘。1554年-1556年,他告假回家闲住时,曾登楼赋诗二首。其一诗云“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而他七试不第的老爸就是登仲宣楼偶感风寒而死。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建仲宣楼,乾隆五十三年为江水淹没。道光年间,再次重修。今楼已圮,仅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米,宽27米,为全城第二大敌楼。

    萧梁始建,五代、宋、元、明、清共重建了7次!

    荆州城垣上还有明月楼,位于北城垣雄楚楼东侧。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时“于子城中造湘东苑(今九老仙都宫景区),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蒲,缘岸杂以奇木。”(《渚宫纪事·补遗》),明月楼即在苑内。梁元帝常与臣下在明月楼聚会,吟诗作赋,学者颜之推就“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古意》)。西魏攻破荆州城后,明月楼遭毁,后以此楼作为荆州城墙上的敌楼之名。李白寓江陵时,亦曾登临此楼。今天的荆州古城上,仍可见明月楼的基址,总平面长29米,宽20米,为全城第三大敌楼。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三峡买舟东下,舟次荆州。次年,他在沙市与道教正一派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相遇,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的道家思想更加执着,并作了《大鹏赋》以自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在襄阳上书荆州长史韩朝宗:“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但是韩长史并未被打动,只留下“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期望。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太子李亨即位灵武(今甘肃省灵武县),以永王李璘(玄宗十六子)为节度使赴江陵。年底,李璘欲以金陵(南京)为根据地,割据江东,窥窃神器。从未放弃建功立业梦想的李白,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卷八)不顾半百之年,入其幕府。

    永王兵败,李白系狱,经多方营救乃获释。又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元年(758

    年)四月,他以戴罪之身由浔阳(今江西九江)又至江陵。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他曾登龙山,赋诗二首。

    峰回路转,乾元二年(759年),诗人甫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忽遇赦令。雷霆雨露,皆是天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畅快之情,溢于言表。

    10年后,杜甫也实现了“每欲到荆州”的梦想。

    768年正月,杜甫把夔州瀼西40亩的果园赠给友人,在春寒料峭之时从白帝城放船,出三峡,下江陵。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迫不及待去参观名刹,“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画图。”因为那里有书圣王羲之的墨宝和丹青巨匠张僧繇画的孔丘及其弟子像。

    这时故人卫伯玉为荆南节度使,堂弟杜位在节度使署里任行军司马,老友郑虔的堂侄郑审为江陵少尹。但这些人或自身难保,或口惠而实不至,对杜甫以清客待之。他的生活捉襟见肘,身体也每况愈下。“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与人谈话时甚至要以笔代言;右臂麻木,写信须儿子宗文代笔。他慨叹:“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

    晚秋时,杜甫迁居到江南的公安县。在公安邂逅著名的书家顾诫奢、诗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他乡重逢,惊喜交并,客里送客,凄凉倍增。其《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中有:“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又有《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后来公安也发生变乱,杜甫漂泊湖南。大历五年(770年),58岁的一代诗圣在湘江上一叶孤舟中默默逝去了。但他与荆州的缘分并未就此终结。43年后,元和八年(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欲把祖父的灵柩从湖南岳州迁到河南偃师,途经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志铭,盛赞“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至今,沙市还有一条小巷名杜工部巷,相传杜甫曾在此卖药,一代诗史永远留存沙市人记忆中。

    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寄白居易诗云:“想到江陵无一事,酒杯书卷缀新文。”在江陵,元稹娶安仙嫔为妾,生子元荆。

    元和九年安仙嫔病故,葬于沙桥门,集中有《葬安氏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时,青年诗人戎昱曾到渚宫拜访。戎昱是荆州人,大历元年(766年)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年)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这位比杜甫小30岁的诗人结局竟与之相似,他也流寓湖南而终。“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移家别湖上亭》是诗人代表作。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的一个夜晚,他约同是在南方的贬官张署去江陵城西赏李,张署因病未去,韩愈独往。作《李花赠张十一署》,诗云:“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齐己本是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他以诗作“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向郑谷请教。郑谷笑曰:“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76岁时齐己圆寂于江陵。《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游子行愈远沙头逢暮秋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24岁的苏轼随父亲苏洵及兄弟苏辙自眉山江行至荆州,,再改由陆路北上。这年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驿,次年正月初五离开江陵北上。三人途中所作诗集名为《南行集》,其中《荆州十首》就是在这几十天中陆续写成,是苏轼青年时期五言律诗的代表作。

    读杜甫的《秦州杂诗》,可以看出苏轼这组诗与其渊源。诗云:“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野市分獐闹,官船过渡迟。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运许邓,南去极衡湘。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黄庭坚结束了在四川的6年贬谪生活,出三峡,在荆州暂住,与荆州知州马瑊多有唱和。有《水仙》诗云:“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江陵是中国水仙的故乡——水仙花是从荆州开遍全国的。唐宰相段文昌(773年-835年)之子、江陵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有我国最早的水仙花记载:“柰祗出拂林国(今意大利),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先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更死。”

    诗咏水仙是黄庭坚第二次到荆州。6年前,即绍圣二年正月,黄庭坚因开罪当朝权贵,被贬至黔州(今四川彭水)。途经荆州承天寺,适逢这座东晋古刹重建新塔,寺僧智珠请他为佛塔撰写碑记。如今,新塔竣工,黄庭坚就如约草就《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

    山谷晚年,人书俱老,早已名满天下。书碑之后,他不无自矜地说:“承天寺经藏南,试金崖石研、诸葛元笔。研不滞墨,墨不凝笔,但观者如墙,殊增暑气。”(《跋朱应仲卷》)

    新任湖北转运判官、监察御史陈举欲附骥尾,“愿记名不朽”,黄庭坚未予理睬。

    两年后,与黄庭坚久有嫌隙的宰相赵挺之当道,陈举即将《荆南府承天院记》断章取义,指斥其“幸灾谤国”。黄庭坚又遭削职,被流放至广西宜州羁管,两年后客死异乡。

    直到抗战前夕,古寺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1938年被日寇炸毁,唯有一尊铁镬静卧在荆州博物馆中,是承天寺存世的最后一件文物。(画册《湖北旧影》有承天寺一组照片)

    黄庭坚在荆州,曾见江亭柱子上书一首小令: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他凄然感叹:“简直是为我写的啊,看口气像个女作者。”当晚,果然梦见女子曰:“我家豫章吴城山,附客舟至此,堕水死,登江亭有感而作,不意公能识之。”

    70年后,1170年,又一位远游的诗人船泊沙市,适逢九月九日,他“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并作《重阳》一首:“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

    此人便是陆游。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年)末,他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撰成记载160天旅途的《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

    暮年飘零,报国无路。又为风所阻,欲去不得发,卧对青灯幽,他只好赋诗遣兴。

    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断岸添新涨,高城咽晚笳。船窗一樽酒,半醉落乌纱。(《初到荆州》)

    7年后,范成大以朝廷特命边防大帅、四川军政长官的身份奉调赴京城临安(今杭州)。陆游是“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

    米”,他则是载誉还京、荣归故里,从成都到苏州,迎来送往,不绝于途。他也写下日记《吴船录》记载沿途见闻。

    范成大由沙市下船后入荆州城,看望在江陵任知府兼湖北安抚使的辛弃疾。辛弃疾陪同长官游览了江陵名胜渚宫、绛帐台、章华台等地。“败荷剩水,虽有野意,而故时楼台无一存者。章华台在城外野寺,亦粗存梗概。”范成大还向他询问龙山落帽台。答曰:“在城北三十里,一小丘耳。”此时的辛弃疾无心山水,这位新上任的湖北安抚使正与江陵军统制官死磕,二人还告到了朝廷,正郁闷着呢,一年后他就被调往江西。

    张孝祥比陆游小7岁,他们与奸相秦桧之孙秦埙同年参加科举考试,阴错阳差,宋高宗钦点状元是张孝祥!宋乾道四年(1168年)秋,张孝祥从潭州(湖南湘潭)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处在宋、金对峙时期,荆州(湖北江陵)竟是西部边防要地。他与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吟诵“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不禁涕泗滂沱。

    《宋史·张孝祥传》载:“张孝祥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竣后他曾写过一篇《金堤记》以记其事。《宣城张氏信谱传》称:“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公(孝祥)内修外攘,百废俱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

    张孝祥离开荆州时作的另一首《浣溪沙》亦慷慨激昂:“方舡载酒下江东。箫鼓喧天浪拍空。万山紫翠映云重。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作笺我欲问龙公。”

    晚明奇葩性灵三袁

    沙市中山公园最高建筑名卷雪楼,因明代诗人袁宏道卜居沙市,建楼以瞰江,但见“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故名之曰“卷雪”。卷雪楼原址已沦入江中,后人在中山公园内复建。

    明代后期,当文坛为复古主义思潮垄断,在诗风沉滞,思想僵化之际,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为文坛注入勃勃生机,这就是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以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同胞三兄弟能引领文风、享誉文坛,又在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上和谐一致,并互相配合以实现其文学主张的现象是罕见的。

    袁宗道(1560年-1600年)是公安派的发起者。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故名白苏斋。其弟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是“公安派”主帅,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任吴县令,政绩斐然。两年后辞官返里,卜居公安县柳浪湖畔,潜心诗文,并游历庐山、桃源等地。以后两度入京为官,又两次辞职。陕西乡试事毕,他即请假归里,在堤边筑卷雪楼,定居沙市,同年九月初六病逝。

    袁中道(1570年-1626年)字小修。他整理出版了两位兄长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

    “公安派”力矫时弊,下启竟陵派,使小品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登堂入室,深得人心,名家辈出。其流风余韵,惠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接受了公安派反复古主义、提倡语言通俗化的影响。对此,周作人、林语堂、阿英、郁达夫、施蛰存等均有所论述或涉及。

    书香悠悠文脉绵长

    自元代以后,湖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鄂西转向鄂东。究其原因,首先是政治经济重心与交通格局的变化,加上水旱频仍,导致荆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逊于鄂东。其次,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人们大量移居四川,科举世家逐渐衰落。第三,清代驻防荆州的满蒙贵族不重视学术,歧视汉族士子。因此,清代荆州没有产生全国性的学术大师(杨守敬籍贯宜都,今属宜昌),但流风余韵,至今未沫。《湖北艺文志补遗》收录的湖北古代著述人物中,清代荆州府共有332人。清代《湖北进士题名录》荆州府进士共110人。

    在沙市胜利街与梅台巷交叉的路口,有一栋八重进的老宅,其主人就是红学界誉为红楼梦索隐派的集大成者的邓狂言。他的《红楼梦释真》,与当时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并称为红楼梦索隐派的三部大著。

    紧邻邓家老宅的胜利街242号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余上沅(1897年-1970年)故居。1925年,他在纽约与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等组织了“中国戏剧改进社”,回国后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35年,梅兰芳剧团应邀赴欧洲访问演出,余上沅被聘为随团导演。他们一起拜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肖伯纳等,访问了莎翁故居。

    554年,梁元帝萧绎曾将江陵藏书14万卷付之一炬。

    至两宋时期,由于印刷术革命,图书出版业发达,私家藏书蔚然成风。据《方舆胜览》载:燕(今北京)人田伟归朝,授江陵尉,遂迁居江陵。喜藏书,聚书达37000卷,无重复之本。又建藏书楼名“博古堂”以贮图书。黄庭坚曾说:“吾校中秘书(皇家图书馆)及遍游江南文士家,藏书之富未有过田氏者”,并赋诗:“田郎杞菊荒三径,文字时追二叟游。万卷藏书多未见,老夫端拟乞荆州。”

    另一位荆州藏书家朱昂(925年-1007年),常以所得俸赐,以三分之一购奇书。筑藏书楼“万卷阁”以贮图书。

    如今,荆州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藏书60万册,包括1600多种古籍,其中明清善本多达120种,上千册。而尤以王元化先生赠予的3457册藏书为之增色。

    祖籍江陵的王元化(1920年-2008年)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2000年,先生以拳拳怀乡之忱作《荆州图谱序》:楚人刚毅沉雄,俊拔英特。托枝于华夏,独茂于禹域。非特三户亡秦,民气可式;抑且文采风流,辉熠今古。粤自先秦,楚文化既与《风》《雅》竞秀。汉兴以还,几于笼盖宇内,蔚为宗主。荆州为楚文化荟萃控纵之地,作育屈宋,胎息辞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中华文化,悉在陶冶之中。

    诚哉斯言!荆州走好!

    (作者系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