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匡奕君宗璇特约记者范智勇杜川通讯员张世琳 A坚持党旗领航,凝聚高质量发展势能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医院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抓实党建强‘根’固‘魂’,才能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荆州一医党委书记杨继元说。 党建引领发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医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全力配合市委政治巡察,建立面上问题、选人用人、意识形态整改台账。开展清廉医院建设,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一岗双责”,健全医德医风监管与考评共享机制,严肃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考评,夯实党风廉政、医德医风、规范执业行为,在久久为功、深入推进之中,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 持续改善服务——围绕群众就医感受,践行“人民医院为人民”,荆州一医不断巩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成果。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换位体验活动,推介优秀服务案例、服务之星,评选卓越服务标杆科室,建设老年友善医院、日间病房、一站式服务中心……处处透露着医院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2021年,医院患者满意度达94.55%。 擦亮文明底色——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建;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志愿者下沉社区,扎实开展健康讲座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健康四进”活动,举办脑卒中、肠癌筛查和巡讲30余场,始终传播着一医人的使命担当和深厚情怀。深化评先表模和劳动竞赛,多渠道院务公开和职工议事,实施职工暖心工程,荆州一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我是医生、为医而生》《一医护理人24小时》等作品广泛传播,荆州一医健康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B坚守公益初心,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大事难事看担当,困难和风险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面对疫情,如何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这是非常时期、关键时刻医护工作者履行好公立医院公益职责的必答题。 闻令而动,靠前指挥高效管理。始终把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放在首位,荆州一医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院领导包片责任制,坚持周巡查,问题立行立改。院领导、各防控工作组、各职能部门三层联防联控督导机制;定期召开医院防控指挥部联防联控会议,通报情况、督办整改防控隐患……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有效落实了医疗救治、培训考核、院感防控、供应保障等疫情防控责任。 精准施策,落实防控核心任务。守住“院内零感染、院感零容忍”底线,必须流程规范、制度完善、设施完备、执行严格,医院始终绷紧疫情防控“神经”。 严把入院、门诊、住院、病区“四道关”。树牢从紧从严意识,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医院实时发布中高风险区域管控动态,落实“两码一证一测”,对急诊患者实行“双排查”“双缓冲”。 严格闭环管理。坚持发热患者专人专车转运、分区分类候诊、单进单出流程、接诊留观规范等闭环管理,防止发热患者交叉感染,保证就诊安全。 建立网格化健康检测报告制度。病区执行禁止探视及非必要不陪护制度,环境清洁消毒检测合格率为100%。对医务人员、工勤人员、患者陪护进行定期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全覆盖。 坚持贯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这不仅实现了全院“一盘棋”物理上的最优组合,更产生了“化学反应”。 2021年8月1日,发热患者洪某前往荆州一医就诊。经过检测体温、扫码验证、流调问询后,发热门诊人员察觉到异常,随即将其按中高风险区域风险人员进行单独隔离管理。随后,迅速完善其血常规、核酸采样、肺部CT等检查,并派专人监护。2次核酸结果均为阳性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上报区、市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 充分发挥“哨卡”作用,荆州一医为快速、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链赢得了主动,其疫情防控先进经验获得全市通报表彰。 巩固成果,构建立体防控网络。在2021年8月全市疫情防控的严峻时刻,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医院连夜抽调400名医务人员,战高温斗酷暑,冲锋全员核酸一线,圆满完成了2个街道和重点区域166个采集点3个轮次、近16万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共筑防控堡垒,完成15.7万剂次的疫苗接种任务和各类医疗保障1438次。 补短板、强功能。荆州市公共卫生中心(荆州一医关沮院区)建成并达到使用条件,一座现代化“平疫结合”的三甲医院,将助力荆州构建更坚固的公卫服务体系。 C提速学科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效能 高质量学科是高质量医院的基础。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打造专科集群,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日前,在全国559家高级卒中中心脱颖而出,荆州一医卒中中心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湖北省第二名,仅次于武汉协和医院,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排名第一,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从2019年成立融合型卒中中心,到2020年获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再到如今跻身全国高级卒中中心综合排名“百强榜”,两年多来,荆州一医卒中中心团队救治技术、救治能力已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其平均溶栓时间为23分钟,远低于60分钟的国家标准。 而在中国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最高水平评价STEM(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荆州一医胸外科入围学科科技量值百强榜单,位居全国第61位、湖北省第4位。该科坚持走微创化医疗、精准化医疗的发展之路,提供更高质量的精准微创医疗服务,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办实事、办好事。 排名,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支撑排名的关键因素,还是医院的学科建设。 围绕“科教兴院、人才强院、创新立院”发展战略,荆州一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全力推进具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科中心化建设。2021年,医院完成心脏中心、消化系统疾病中心、肥胖与减重中心、睡眠中心等建设规划,获批高级卒中中心,心衰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挂牌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糖尿病防治中心,扎实推进湖北省“323”攻坚行动;市门诊、心血管介入、风湿免疫、脑卒中、DRGS质控中心挂靠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儿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眼科、麻醉科、检验科、生殖中心等11个专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带动了医疗技术进步。重点发展三、四级手术、介入手术、微创治疗,介入手术同比增长48.25%;规范多学科协作流程,成立甲状腺结节、血友病、胃食管反流、炎症性肠病等7个多学科团队,打破专业壁垒,进一步提升了急危重症的诊疗水平;推进肿瘤分期,建立专家组管理制度,三级癌症防控体系健全完善;增设白内障、眼底病、脑血管病、癫痫等专病门诊,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成立专科联盟19个,开展远程影像诊断1.63万例、远程心电1893例、远程教学40余场,区域协同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医院还购置了全球最新款、荆州唯一一台全数字化超高端PET-CT——“追光者”等先进医疗设备,并获得手术机器人配置许可,创新动力持续迸发。 以人才为动力,向科研要效率,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挂牌2个荆楚名医工作室,引进、委培博士7名,培养专科护士114人,发挥人才集聚效益,巩固学科发展。 建设遗传与生殖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完成临床检测项目1.2万人次;获批湖北省个体化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长江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备案通过,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布局取得新突破。 获批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项、省科技创新专项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项目1项,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的累累硕果。 不断推进长江大学教研室和临床科室教学体系融合,8名教学骨干入选省毕业后教育专家库,“医院+高校”的院校融合“无缝对接”。 成立国际美国心脏学会(AHA)急救培训中心、与德国橡山医院开展2场线上学术交流,医院主动接轨国际,用全球视野谋划创新。 建一个中心、聚一批人才、强一个学科。如今,荆州一医学科建设的“引擎”正全面带动医疗、科研、教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迈进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D精益运营管理,挖掘高质量发展潜能 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智慧医院管理……荆州一医高质量发展新效能在2021年进一步提升。 质控管理“一盘棋”。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一项项极其细致的工作,具体到每一个部门、科室,关系到每一名员工、患者。 制定10大专项改进清单,推行合理用药前置审核,完善患者安全管理,加大培训、考核、监督力度,开展依法执业自查,制定护理品管组指导书……荆州一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实和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021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护理质控敏感指标全部达标,切实保障了患者安全、安心就医。 精细管理“一体化”。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深化医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视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枢纽”。荆州一医变压力为动力,优化核心运营指标,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强化能效管理;以“三降一合理”为抓手,精准费用管控;深化经济管理年活动,严格成本管控。充分释放的管理潜力,不断推动着医院提档升级。 融会贯通“一张网”。智慧医院,为荆州一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上线全市首个全自助入出院系统,具有自助入院登记、自助预交金缴纳、自助出院结算、电子票据等四大功能,为患者提供了“全自助、零跑腿”一站式入出院服务新模式;启动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建成数据运营驾驶舱;对接分病种付费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核心网络交换等系统改造升级;网络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实施病案无纸化工作;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国家四级;手术护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荆州一医智慧医院推动各部门、各环节互联互通互融,管理日趋精细化、多元化、智能化。 互联网医院、影像AI、电子票据和自助出入院系统试点推行、在线核酸检测等一批“互联网+”智慧服务,也为荆州一医医疗服务生态带来了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