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荆州宣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中国式民主的显著优势

    □黄园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首要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真正把14亿多人民的意愿表达好、实现好并不容易,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方向。

    完善制度体系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优势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如何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能否”的标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建成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要畅通人大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要督促人大代表履职,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党和国家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要充分运用各种制度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擦亮“协商在一线”品牌,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政协路径;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议政建言、发挥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治功能;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相关的民族事务。

    扩大人民民主参与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践中要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有助于党的科学决策,更好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早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发动工农群众。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扩大人民民主参与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投票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在选举后实现对人民的承诺;要严格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并真正执行;要规范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让权力接受人民监督和制约。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保障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重点发挥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健全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通过法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