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07

远去的故乡
——读王小忠《洮河源笔记》

    □孙克艳

    《洮河源笔记》是甘南州藏族作家王小忠以甘南为背景,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洮河流域人民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向前奔波的历程中,遭遇的一个个或哀伤或振奋或伤痛或隐忍的故事,以及在岁月的轮转下,日益变迁的洮河风貌。这,不但是对日益远去的故土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时代车轮呼啸而过的真实纪录。

    《洮河源笔记》由独立的8篇文章组成,分别是《祥云》《光阴下》《洮河石花鱼》《坡上人家》《大棚蔬菜》《风过车巴河》《三条河流》和《洮河源笔记》。这是作者用两周时间,执着而艰难地走完洮河流域,重新审视脚下的故乡后,用一腔热血书写的真实而旷远、美丽而凌冽的洮河风情史。那些故事和风光,或是亲历的,或是听来的,但都是真实非虚构的。在那片无垠而苍茫的大地上,任何的虚假都是对它的亵渎。

    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在近于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边沿袭着传统的耕作和风俗,一边承接着时代的更迭与冲撞,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嬗变。改变意味着抛弃已有,迎接未知的茫然。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总有人害怕失去固有的一切。自然,也有人热切地伸开双臂拥抱这样的变革,因为挑战意味着机遇。在人生的岔路口,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衍生出不同的人生际遇。《洮河源笔记》里的故事,便从此展开。

    由于不堪生活的重荷,而皈依佛门的母亲,心心念念的,便是有朝一日,能够乘着祥云,脱离红尘,奔向极乐。

    人生如此艰辛,这是不可回避的真实。但是,即使身心蒙受再多的苦痛,“可眼下的日子还得过,不但得过,而且要比以前更认真,更勤快地过。”于是,有了老夫妻用心呵护的蔬菜大棚,有了洮河石花鱼和九甸峡中的网箱养鱼,有了研究生毕生后守在家乡致力于打造“香巴拉”的扎西……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孕育出了怎样的一群人?在《洮河源笔记》里,你自有要寻找的答案。读完它,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当下,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剧烈的冲击下,很多人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异乡堆砌新的天地。而曾经熟悉的故乡,也在时代的潮流里,经历着激烈的震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饱受着蜕变之前的阵痛,刺激着身在其中的人们。这样渐行渐远的故乡,还是我们的故乡吗?这样的故乡,是否还能盛放我们无处安放的眷恋与深情?这个宏大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答案,也在《洮河源笔记》里。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大约都是美丽而独特的,并且在其人生的历程中,永远占据着异乡所无法取代的位置。不管走多远,我们都有一抹隐约的乡愁,萦绕在内心深处。这,也许便是《洮河源笔记》产生的原因,也是引起很多人共鸣的原因吧。

    那条曾哺育世代人民的河流,那条带着乡愁的河流,奔涌而逝,不舍昼夜。故乡的蜕变,正如一泻而下的洮河水,永远不会停驻。迎接并参与故土的变革,应当成为每一个热爱故乡的人的姿态。

    在无以言明的复杂情愫里,我们对,有怀念,有期待,有伤悼,有期许……这所有一切的复杂情感,就囊括在平静而质朴的《洮河源笔记》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