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丹银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喜庆日子。时间过得真快,年就这样来了走,走了来,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送走了寒冬,迎来了春光。 我们忙着过元宵节的同时,有的孩子在追问,为啥要过元宵节,这个节都要做什么呢?元宵节到来的时候,不妨讲一讲元宵节的传说、习俗和饮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在传递传统文化精髓。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这个月圆的夜晚。在古代,元宵节的叫法有很多,比如上元、元夕、元夜、灯夕等。有诗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此诗来自宋代欧阳修的《元夕》,我们并不陌生,这一天,指的就是元宵节。 小时候,我们过正月十五,好像比过年更有节日气氛,赏花灯、猜谜语、放鞭炮,节目众多。过年那一天,家家户户忙着团圆。元宵节这一天则不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结伴到户外感受街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有道是,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耍狮子舞大龙,碗里的元宵,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好心情……仍记忆犹新,仿佛如昨。 上了年纪,才知道吃元宵的可贵。毫无疑问,正月元宵和中秋月饼的象征意义几乎是重叠的。元宵节的独特美食,传统是吃元宵,但元宵和汤圆有质的区别。于记忆中,我母亲每年在家做元宵,不是用澄浆做的汤圆;而元宵都是手工制作摇出来的,糯米粉和馅料混合,放到簸箕里,使劲摇啊摇,让每个像滚雪球一样,不一会儿,就滚成了一个个元宵。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郝穴副食加工厂也是用手工制作元宵,虽说在各个副食商店都能买到,却需要事先预订;因为只能现做现吃,不能长期保存,放久了会裂开。尽管如此,若元宵伴米酒煮,那个香、糯、甜、香、软入口绵软。待咬开后,元宵馅浓稠香软,细小的微粒入口即化,也保留了一定的咀嚼感。所以,馅料大部分都是芝麻、花生等含糖量很高的东西加糖制作。 传统的元宵,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皮才吸收水分变糊。那时候也有私人作坊做元宵卖,或端着筛子,或提着篮子,在街头巷尾声声吆喝。可是,我们再也吃不到那传统的元宵了;它伴着岁月离我们渐渐远去,如今吃的元宵,早已被汤圆所替代。 遥想当年:一锅元宵,一场团聚,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粘着血缘亲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时光终是旧,唯有“元宵”岁岁新。过完元宵节,这个年已结束了。孩子们纷纷开学,大人们安心工作,努力奋斗的一年拉开了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