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约评论员黄华斌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全市教育系统“双优化”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部署和推进荆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奏响荆州教育振兴“大合唱”。 荆州教育历史辉煌。这里,既有众多享誉荆楚的百年老校,也曾培养出无数的学者、能人、名士和栋梁,更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荆州经验”。“大荆州,大教育”历史辉煌紧跟“新时代”和“复兴号”,必将光芒万丈。 从大布局到“大格局”。学校依城而建,小区因学校而“活”,教育因城市而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教育的发展规律。仅有学校“布局”还不够,更要提升教育“格局”。城市布局到哪里,优质教育就要同步延伸到哪里。“优质”和“同步”是关键词。审“时”观“势”,学校要先建一步,优秀教师要先行储备,校长要提前选拔。“大格局”还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前瞻、开放和创新思维。和武汉、襄阳、宜昌比,我们最大的不足在于思维和思想。在这个以“变”为特征的新时代,在这个“每天不一样”的社会生态,我们更要跳出荆州和湖北,面向全国和全球看教育、办教育,把基础教育办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在荆州发展的需求侧,并努力建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从大体量到“大质量”。体量越大,办好教育的难度越大。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时,教育发展就会有更多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教育的“大质量”观,不是只关注“清北”数字,而是更多的“双一流”,而是培育和建立“人人读书有出路,读书的人生能出彩”的社会期待与信任共识。教育的“大质量”观,不仅是缔造少数的社会精英与名流,更要培养绝大多数身心健康、崇尚奋斗的建设者、幸福人。诚如市领导强调,“让教育回归本质、教师回到本位、教学回归本色”。这“三个回归”正是直击教育质量的关键内核。 从大目标到“大合唱”。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教育是基础战略,更是民生工程。正因为其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关联性,更需要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