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虎年的新年意犹未尽,又迎来了立春后的一场喜庆大雪。为守护生命健康,洪湖市中医医院所有的诊疗工作都恢复了正常,门诊就诊也秩序井然。这天,一位52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胸痛4小时来该院就诊。9时12分,心电图负责人田密在胸痛中心群中发布了首份心电图“急性广泛前壁及右室心肌梗死”。冬季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人们遭遇急性心梗时,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救治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更考验着一家医院快速处置复杂、危急、重症的综合能力。 胸痛中心技术总监曹勤立即安排医护人员用平车将患者送往急诊科。同时技术副总监尹丙述迅速赶到急诊科,安排好救治心梗患者的各项工作。接诊医生鲁钢迅速启动心梗救治流程,快速进行溶栓前的筛查,急诊科护士长张艳带领护理团队,迅速建立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立即执行溶栓医嘱,所有工作在半小时内全部完成。随后将 患者送往ICU进行观察,ICU团队积极监测生命体征,复查心电图,动态评估溶栓结果。 基层急性心梗处理原则是溶栓后转运。但雪飘冰封,高速公路封路,空中救援难度大,患者的转运成为难题。胸痛中心团队积极磋商并请示领导,在接诊患者的同时,就准备了第二套应急方案,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派教授支援本地行急诊PCI。 时间就是生命。12时20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曾彬教授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周折,快速到达洪湖市中医医院介入导管室。介入导管室责任人胡燕妮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医生徐宏伟亲自将病人从ICU接到了导管室,娴熟的穿刺技术,造影结果很快出来了。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对角支近段约90%狭窄,左回旋支(LCX)近段约90%狭窄、伴有瘤样扩张,高位钝缘支约20%狭窄,左回旋支(LCX)向右冠提供侧支循环,右冠(RCA)近段弥漫性病变、最重处约90%狭窄,中段闭塞,患者多支血管多处病变,进一步介入治疗难度非常大,急诊PCI 出现意外的可能性相当之高。徐宏伟、柯贤进两位医生一致认为,可以先处理导致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责任血管—左前降支(LAD),但考虑患者血栓负荷重、慢血流,支架植入可能导致远端血管进一步的闭塞,建议可以行球囊扩张。曾彬教授对二位操作医生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肯定。 术前谈话,患者家属表示充分信任中医院医生的职业素养,绝不干扰救治工作。征得家属同意后,抢救工作马不停蹄地进行,每一步都实现了无缝对接。在追加肝素4000u后,沿导丝送入指引导管至右冠开口,反复尝试无法通过LAD闭塞。这时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不稳定,曾彬教授果断地改为RunthroughNS,顺利通过LAD闭塞病变处至血管远段,再次送RunthroughNS通过对角支狭窄病变处至血管远段,LAD前向血流TIML3级,继续予以2.0*1.5mm预扩张球囊至病变处预扩张,但LAD近中段慢血流仍是最大问题,患者的生命体征也出现不稳定。曾彬教授 立即予以硝酸甘油、盐酸替罗非班冠脉给药,LAD血流有所改善,最后予以2.75*20MM药物球囊于LAD狭窄病变处(8大气压)扩张持续40秒,闭塞的前降支瞬间显现出来,患者血压及心率逐渐趋于稳定,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柯贤进医生亲自将患者送往ICU,继续观察病情。 整个救治过程中家属对入院两个小时内的所有抢救工作予以高度的肯定,对市中医医院救死扶伤的精神予以高度的赞扬。 就这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与洪湖市中医医院胸痛中心强强联手,与死神竞速,抢住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了生命绿色通道,成功挽救了一个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