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层党建 近年来,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的社区让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温馨与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红火、全面小康的成色越来越足。 “坐堂接单”变“下沉送单” 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找准、立稳、破解难题的支点,从“小切口”持续精准发力,撬动基层治理“大成效”。这是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服务加力度。为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触角,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逐步探索出“1+3+N”服务新模式。即:一张“党员流动办公桌”“三张清单”(民生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精准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打通服务居民盲点、痛点和堵点。其中,N项服务是指下沉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认领的具体任务。如环境卫生、社区治安、公共安全、文明创建、邻里互助等。从此,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办公桌不再固定,下沉党员和社区干部将办事窗口,搬到居民家门口,距离不再成为居民办事的“拦路虎”。 治理提速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聚焦居民难点热点问题,将红色服务送到基层的神经末梢成为了破解关键。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瞄准居民多元化、人口老龄化、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半径过大、特色功能不优等问题,量身打造服务项目,整合、统筹社区资源,重点加快社区老龄事业发展。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占比较大,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利用现有资源打造5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便民就餐、日间照料、残疾人康复、心理疏导等便民服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老人独居没人管、谁来管的问题。 党建增厚度。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小区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链条,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坚持将“四级链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行“一栋两长”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全覆盖,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激活基层红色细胞,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群众身边,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干、党员带头干。在党建实践中,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还十分注重在选好社区“主心骨”、建强社区“先锋队”、用好社区“主力军”、配强社区“守护者”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从而盘活基层治理“一班人”。 居民添温度。组织建得好,活动要跟上,培育党建品牌,打造有温度、有高度的优质社区,一直是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创建特色党建所追求的亮点。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逢重大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社区“家”味十足,感受社区是有温度的家园,让文艺气息与家文化气息交织融合,因而,小区治理合力不断汇聚。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更强了,不少人参加活动后留了电话,加了微信,从生人变成了熟人和亲人。 从社区“等单”到上门“要单”再到主动“送单”,这是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加强党的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的有益实践成果。 “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精准对接基层所需、民心所向,积极为社区解难事、惠民生、保安康。将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用实际行动生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这个课题。 街道(社区)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任,也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前沿。因此,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站在从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救助、社保、生育、养老等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来谋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公共服务,筑好“幸福路”。解放街道是“老沙市”的代名词,老旧小区制约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借助国家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拆迁、改造升级机遇,多方争取筹措改造资金,分批次将老旧小区纳入国家改造计划,着力打造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小区内的一批“断头路”“烂泥路”得到硬化,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等问题。与此同时,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将紧锣密鼓地全面推进。近2年,对暂不拆迁的老旧楼房已完成墙体粉刷、楼梯加固、门窗更换,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志愿服务,弘扬“正能量”。传承“沙市老姨妈”奉献精神,以彭国珍志愿服务队为发端,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员干部为主体,以共建联建单位下沉党员为骨干,以社会爱心人士为补充的3支志愿服务队伍。这3支队伍运用“互联网+”手段,构建“接单、送单、评价、反馈”服务链条,关爱社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定期入户走访、排查消防安全、宣传反电信诈骗,收集“微心愿、微诉求”打造“微终端”。 党建“搭台”、群众“发声”、社区“发力”,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沙市区解放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引领描绘社区和谐画卷,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区治理,既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又尊重群众、了解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逐步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沙市区解放街道办事处)□王仲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