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特别报道

踔厉奋发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写在石首市获评2021年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进位明显﹄县︵市区︶之际

    团山寺镇过脉岭村鸭蛙香稻产业基地。

    小河口村红色文化主题公园。

    调关沿江法治主题公园。

    高陵镇高陵岗自然文化村落。

    东升镇新港口民俗文化村。

    □特约记者王林通讯员李铭谢辉记者曾晶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通报了2021年度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石首市成为荆州市唯一获得“进位明显”殊荣的县(市、区)。2021年,石首市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为着力点,着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1.52亿元,同比增长15.5%;农业增加值53.89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37元,同比增长12.1%。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65.49亿元,同比增长12.87%。

    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山村美丽乡村示范区。 (记者邓千摄)

    健全组织体系引好路。成立中共石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五大振兴工作专班,每个工作专班都明确主要工作职责及专班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中共石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内设综合组、规划组、项目资金组等十二个工作组,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健全制度框架布好局。建立健全“六个一”(双周一例会、每月一通报、一月一清单、一季一盘点、半年一调度、一年一总结)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强化考核通报,督促指导落实,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政策体系托好底。编制《石首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实施方案》《石首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及31个村庄规划。建立以市财政奖补、地方配套为主的规划编制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多规合一,将公石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效融入重点示范村村庄规划。

    推进政策举措衔接。结合石首实际,制订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印发政策宣传单达8000余份,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推进驻村帮扶衔接。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组织振兴红色村等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市级优化为72支工作队开展帮扶,同时选取部分实力较强的市级单位按照“1+2”帮扶机制,开展定点帮扶村和连带帮扶工作。

    推进资金项目衔接。下达2021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近2.6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资金投入2000万元。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57个。

    推进机构职能衔接。市乡村振兴局完成挂牌,扶贫机构全部转为乡村振兴局,按照市委部署的“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要求,抽调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办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集中调研。

    持续稳定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收获面积90.5万亩,总产35.9万吨,平均单产品成本396.7公斤/亩,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超历史”。

    全力开展精准招商。瞄准行业龙头推进全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河南牧原等上市企业。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6家。

    加快推动产业加工。逐步形成东升、高基庙两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粮油、蔬菜、水产、畜禽、纺织、林产品等多元化农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以荆襄九郡、石首牧原、鑫盛牧业、湖北海铧水产、徐峰瓜蔬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鸭蛙香稻”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更是走向全国。四是加大创新经营。目前,石首市共有179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带动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率分别达100%、91.97%。

    坚持规划引领。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开展“三片三带”规划、38个村庄规划及S220、S221、G234示范带沿线景观提升规划编制,实行市镇村三级联创。今年来,石首投入乡村振兴资金约2.6亿元,分别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改等项目。

    坚持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石首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537.8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探索“城乡一体”农村污水治理模式,投资2.3亿元采取建站、纳管、拉运方式实现了52个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范围,镇村环卫保洁人员达1400余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改造农村厕所6343户、公厕11座,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常态管理。完善市场化环卫运营机制,引进第三方,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队伍专业化、机制常态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标准化。健全常态化考核机制,加强工作督办,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坚持文化挖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挖掘发展一批特色示范村,成功打造小河口村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李花山村桃李苑等“网红景点”,桃花山红色文化远近闻名,东升镇新港口村民俗文化深入人心,过脉岭村“鸭蛙稻”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旅游等。

    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农村社区积极推动党组织网络架构建设、在职党员下沉田间地头,村级推动“村社合一”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乡村振兴促进会”作用。强化“四个一”措施,市“四大家”领导调研遍访村村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全市1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成整顿转化。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个乡镇办区挂牌,实践站共有192个村(社区)、9个省级文明单位挂牌。15个乡镇办区、各行政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功打造南口镇新垸子村、高基庙镇高基庙村、高陵镇高陵社区等新时代文明示范实践站。

    持续深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扎实推进文明村镇评选工作。组建政策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等开展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深入开展村风、好家训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完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激励政策机制,营造“比学赶超、追星赶星”的浓厚氛围。

    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打造高规格的“龙头”法治文化阵地。石首市东升镇新堤口村、调关沿江法治主题公园分别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星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省级)”。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