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01

数控大师的“雕刻人生”
——记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权海峰

    金凤杰出人才风采⑥

    19岁,从技校车工专业毕业,成为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劳务工”;

    28岁,蛰伏9年后,获得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职工组第2名,跨级为高级技师;

    31岁,成立四机公司第一家职工创新工作室,他是最年轻的“金牌教练”;

    41岁,他改进的页岩气开采最重要的装备——5000型不锈钢泵头体加工技术成为国内首创……

    他就是玩转数控车床的“刀客”——权海峰。

    从“劳务工”到高级技师,权海峰对数控的痴迷达到极致。23年,权海峰一直围着压裂车转,带着团队和泵头体较劲,在小小的一方车间里,用自己手中的“刀”,一点点打磨出大国重器。

    23年编程千余个

    一身红色工装,双目聚神,权海峰单指轻点,便启动价值1300万元的数控卧式镗铣加工中心。

    输入数据、控制操作面板、高精度孔加工,铣床上的零件正一件件被打磨,这一套流程权海峰已经重复了23年。

    上个世纪70年代,四机公司从甘肃迁到荆州,权海峰的父亲也随迁到了这里。在四机大院里长大,看着一个个零部件经过编程被制作出来,组装在泵机上,权海峰心里悄悄埋下了学数控的种子。

    1999年,19岁的权海峰从江汉石油管理局技工学校毕业,成为四机公司管件分厂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

    当时,数控还是一个新兴工种,周围会编程的人几乎没有。权海峰把关于数控的书籍读了个遍,进口数控机床的操作说明书和按钮提示都是英文,没有英语基础的他拿着英汉词典逐字逐句翻译。

    后来,权海峰开始试着摸索怎么用编程操作机床,每天与镗床和镗刀相伴,在操作面板前一站就是12小时。

    2005年,管件分厂加工深孔螺纹,镗刀要深入到孔下36厘米才能完成加工。当时一个孔的直径是36毫米,孔小且深,刀具在加工时经常震动发颤,导致产品报废,工作进展一度卡壳。

    刀具怎样才能稳定下来?权海峰琢磨了一年多,有一点新的想法就马上实践,失败一次重来一次……靠着这股韧劲,权海峰终于完成程序编制与改进,摸索出深孔螺纹加工方法。

    这是权海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用编程改进加工方法的成果。苦心钻研换来硕果累累。23年来,权海峰先后自制刀具、夹具、工装30余套,经他编制和改进优化的加工程序1000余个。

    9年“炼成”高级技师

    从一名初级技工成为高级技师,一般需要16年“修炼”,权海峰却只用了9年。

    2008年6月,当时已经是高级技工的权海峰代表四机公司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数控大赛,获得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       (下转第2版)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