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综合新闻

让平安幸福长留“龙虾之乡”
——公安县闸口派出所创建“枫桥式派出所”工作纪实

    闸口派出所民警暖心服务虾农。(记者梅闻摄)

    开栏语

    为努力推动更高水平平安荆州建设,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即日起,本报推出《荆州警视》专栏,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荆州公安机关警务动态、便民利企、亮点举措,以及反诈禁毒、严打整治、大案要案等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记者张明金通讯员武秋实

    公安县闸口镇是“中国稻渔生态种养示范镇”,近年来,闸口派出所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重要抓手,推动“枫桥经验”本土化创新与实践,以“红色党建”为引领,以“融合共治”为载体,以“民生警务”为突破,践行矛盾化解多元化、服务群众高效化、平安建设全民化、警务机制实战化,有效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闸口派出所连续4年在该镇“十佳服务部门”评选中排名第一。

    紧盯“窟窿”,构建矛盾调解和谐新格局

    针对辖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该所探索建立“党政主导、公安主力、部门主责、镇村主体、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路径,构建“镇综治维稳中心——驻村警务室——村党支部”信息联络平台。

    结合“千警进万家”活动,深入推进“找堵防”专项行动,全面掌握辖区村情、民情。对所有隐患实行建档立卡、销号管理,推动矛盾风险隐患“门口清、门前安”。截至目前,排查出52处“窟窿”隐患全部清零。

    23年前,该所以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辅警刘义富为首席调解员,实体化打造“老刘调解室”,建立由派出所牵头,综治、司法和人民调解员、村干部、退休老干部组成的“1+2+N”三级调解机制,按照大小、类别、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分级推送,最大限度为矛盾纠纷“降温降级”,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21年以来,该所化解矛盾纠纷234起,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固守平安,打造社会治理警务新模式

    围绕“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工作思路,该所深化警务改革,打破警种壁垒,将辖区划分为3个警务区,打造聚中有散、分中有聚的“联巡、联勤、联防”一体化警务模式。

    大力推进农村警务和网格化管理大融合,由镇党委政府发文,组建由民警、驻村辅警、村组干部、群防群治力量组成的警务共同体,按照“一村一队、一队十人”的标准,组建16支义务巡逻队,推动矛盾纠纷联调、实有人口联管、安全隐患联治、重点区域联防、安全防范联宣。2021年以来,全镇未发生“八类”重大案件,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7%。

    该所深入开展以“无诉、无访、无案、无诈、无毒”为主要内容的“五无”村(社区)创建,采取“喇叭宣传进田间地头、资料发放进千家万户、防诈宣传进学校机关、展牌标语进大街小巷、短信提醒进村民手机”宣传模式,将安防知识送到群众身边。2021年以来,开展广场宣传活动9次,发放警民联系卡1000余张,对重点对象编发防诈骗短信5000余条,12个行政村未发生一起电诈案件。

    优化服务,开辟服务百姓便民新路径

    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该所不断优化改进户籍窗口服务,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放管服改革新要求,进一步推出“容缺办”“周末办”“延时办”“预约办”“自助办”“上门办”等服务举措。2021年以来,共为群众办理业务3367次,满意率100%。

    推进“一居一警、一村一辅”全覆盖,16名专职驻村辅警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公布代办服务事项,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众,积极采取上门服务、巡回服务和代缴代办服务。

    根据辖区地理位置和治安特点,该所建立村级中心警务室,做到警区前移、警务前置,明确警务室集警务、事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推行警务室全天候值守制,确保“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出警速度和满意度“双提升”。

    目前,该所正着手将户籍、车管、治安等警种的服务事项延伸至警务室,将警务室打造成一站式业务办理的服务点、警民心连心的温暖驿站。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