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该产品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累计创造产值20亿余元。 “新手”蜕变为项目负责人 择一事,便终一生。 2001年,22岁的胡敏大学毕业后进入航天南湖公司,一直从事科研产品研发。科研既孤独又艰难,许多毕业生坚持不下去,选择“东南飞”。而胡敏选择留下,一待就是21年。 凭着对科研的执着和“钻”劲,胡敏很快就建立了雷达专业的知识体系,画设计图、调设备、组装机器……他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003年,胡敏参与了人生中第一个科研产品的研制,负责其中一个模块的信号处理定时控制工作,开始他的“雷达之旅”。 2006年,胡敏担任分系统设计师,同时还主持系统测高功能和测高处理电路的设计工作,实现了从“新手”到项目负责人的华丽转身。 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胡敏背着笔记本电脑和设计图整日整夜泡在实验室里,带领团队边学边干,先后攻克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为飞行器装上“导航仪”,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胡总经常是实验室里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任何细枝末节问题,他都不放过。”当时胡敏团队成员、信息处理室主任刘志平告诉记者。 在航天之路上,胡敏奋勇向前。近年来,胡敏先后发表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言传身教培养一批科研骨干 “公司需要年轻人,科研也需要年轻力量。”胡敏说。 如今,作为副总工程师,继续自主研发产品、培养骨干、解决疑难杂件已成为胡敏的主要工作。 生活中随和的胡敏,在徒弟和团队成员面前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我对他们要求很高,希望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老带新,靠言传,更靠身教。 团队成员看不懂图纸,他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吃不透的专业知识,胡敏陪着他们一点点理解;不会组装零部件,他一遍一遍示范给徒弟们看…… “以前,师父手把手教我,我才能有今天。现在,我领着他们‘过河’,他们也能少走些弯路。”胡敏带出来的“新人们”如今都已成为航天南湖的技术骨干或部门负责人。 培养骨干,也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胡敏牵头开展校企资源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为企业培养年轻人才。 那段时间,胡敏几乎每个季度就要跑一趟高校,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出差中度过。 “肯吃苦、人踏实、会钻研”是大家对胡敏的一致评价。始于梦想、忠于实干,在坚守科技强军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的道路上,他殚精竭虑勇创新,结出一串串科研硕果,为“航天梦”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