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融媒体记者 李咏春 吴文鹏 汪飞 耀新科技是洪湖市一家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十多年来,坚持招聘使用适岗的残疾工人,在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残疾工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彰显了小企业的大情怀。 耀新科技主要从事塔器内件、储罐附件、管道配件、机电环保等设备的设计、计算、制造、安装服务等工作,2021年,公司年产值达到7804万元。目前,企业有40%的员工是残疾人,如何让这一特殊群体“残有所依”,企业义无反顾、重任在肩。 耀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远新说:“我们这个企业安置残疾人的这个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企业的平台,让我们残疾人通过企业的培养和他自身的努力,体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让他们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公司除了每月按岗位发放工资外,还为他们购买五险,修建小食堂和员工宿舍,给予伙食补贴和免费住宿等待遇。今年50岁的高士权是曹市镇向红村人,从小因病致右腿残疾,他是公司在2012年招聘的第一批残疾人员工。进厂之前,他只能通过打零工获得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进厂后的十年间,高士权从一个机械制造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车模工,收入也从刚入厂时的每月不足1000元到如今每月4000多元。 高士权感叹地说:“最深的感受就是在这里干得很开心,没有人歧视,我们只要踏实工作就行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疾人就业最大问题就是劳动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求。耀新科技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性格特点、文化程度,通过试岗、谈心,用心安排工作,按岗定薪,尽量发挥每名残疾人的特长,搭建自食其力、展示自我的发展平台。61岁的许灯舫因多年前的一次医疗事故导致左腿肌无力,行动不便。2013年他应聘进厂后,凭借一定的机械检修基础知识,从一名司炉工逐步走上技术管理岗位,做过机修工、轧工、模床工,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晋升为公司副总,主管生产制造、设备检修。每天他都穿梭在各个生产车间,把控、指导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尽管有些劳累,但他乐此不疲。 许灯舫开心地说:“这里给了我施展才能的平台,也给了我们生活的保障。我觉得这里就是我们的安身之所。”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整个行业遭受重创,面对当时那样艰难的境况,公司没有放弃这些残疾员工,每月为他们发放基本生活费,直至复工复产。稳定的收入,强烈的归属感,是给这些特殊员工的“定心丸”。 耀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束小洪说:“我是从新堤过来的,准备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企业来应聘。但是我到了企业以后,我觉得很安稳。吃啊、住啊、养老、保险、社保什么的都跟我们买了。然后就一直觉得很踏实,干得很快活。这一干也干了上十年了。我现在觉得很开心。” “我们现在这里的残疾人最高收入每一个人可以达到6000块钱,最低的也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许灯舫说。 为善谓之大义。耀新科技从一个最初只有一台轧机的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现在拥有固定资产2900多万元、平均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专业化企业,始终担负着扶残助残的社会责任,这也许就是一个企业最珍贵的初心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