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综合新闻

乡村振兴监利在行动
扒垱村:探索村企共建“新路子”

    扒垱村服装加工厂

    扒垱村老党员、致富能手刘儒海挑起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两委”一班人争项目、补短板,拉资源、求发展。如今的扒垱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充沛,不仅成功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分盐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样板间”。

    汇聚民智“破题”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扒垱村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对全村党务、村务、财务、重大项目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征求群众意见、赢得群众信任,为村级持续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19年7月,扒垱村争取到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50万元,但如何使用这笔资金,村“两委”成员都显得十分谨慎。扒垱村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又单一,如何找准项目、用好资金,既促进群众增收又确保资金安全,成为村“两委”面临的难题。为破解难题,刘儒海与村“两委”决定还是拿出老办法——村里的事情群众商量着办。

    为广泛征求意见,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邀请党员群众参加村集体经济发展夜话会。因正值农忙时节,这场夜话会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每天晚上,在扒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干群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场景反复上演,两种发展思路逐渐清晰:一是创办大米加工厂。当前村里主导产业是虾稻连作与优质再生稻,发展大米加工产业可以增加粮食附加值。二是创办服装加工厂。扒垱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其中从事服装制作的是主流,创办服装加工厂可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思路决定出路,为探索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扒垱村“两委”决定由部分党员群众代表组成调查小分队,到周边乡镇开展实地调研。

    党群协力“点题”

    扒垱村调查小分队首先来到全国粮食生产大镇——黄歇口镇参观考察。黄歇口镇与分盐镇同属四湖总干渠沿线乡镇,都以虾稻连作、优质再生稻为主导产业。但黄歇口镇在粮食生产加工领域深耕细作多年,形成了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出产的“青阳宫贡米”“内荆河再生稻米”等畅销国内市场,还曾获中国农业部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多方走访,扒垱村干部群众发现创办大米加工厂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办厂的土地、设备等硬件是“瓶颈”,先进的管理体系更是“卡脖子”的关键。在项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扒垱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另一个调查小分队走访在外办服装厂的返乡老板们后,得到一个关键信息,在广州从事服装加工行业20多年的刘伟有回乡投资的意向。

    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与刘伟寻求合作的提议后,村“两委”当即联系到刘伟本人,商谈投资事宜。经多轮商谈,村“两委”与刘伟达成合作共识:扒垱村与刘伟联合在原村部创办服装加工厂,刘伟提供技术、资金、市场渠道,并负责服装加工厂日常运营;扒垱村提供场地,并入股20万元,服装加工厂每年向村集体分红3万元,合同期为3年;合同期满后刘伟可优先续签,若不愿续签则服装加工厂归扒垱村集体所有,扒垱村集体将重新招商。

    村企结对“答题”

    时间不等人,签约即开工。刘伟凭借自己成功创办经营服装厂的优势,从广州抽调精干力量到扒垱村筹建分厂。村“两委”则帮助服装厂招聘职工,帮助就近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目前,扒垱村服装加工厂现有缝纫设备20台,职工18人,职工人均月工资4000元以上。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装加工厂停摆数月,村“两委”在疫情解封后迅速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减免当年1万元分红资金,全力帮助服装厂复工复产。

    在村企结对模式下,服装加工厂管理日益完善,且效益较好。扒垱村还通过第三方“牵线搭桥”,投入30万元入股监利市新风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每年给村集体分红3万元,3年期满后归还本金于村集体。

    “养鸡生蛋”“借鸡下蛋”的模式为扒垱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扒垱村蹚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将越走越宽。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