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通讯员刘少洲王康刘紫嫣 近年来,桃花山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紧扣“旅游强镇”发展定位,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契机,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把“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富裕、和谐乡镇,全力打造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石首全面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贡献了积极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锻造基层“先锋队” 强化党委班子责任。该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抢抓全市上下全力支持桃花山镇全域景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为推进全镇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加大红色阵地建设。该镇建强战斗堡垒,发挥红色阵地主战场作用。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红军小路,大力推广“红军树上党旗飘”“重走红军路”等系列党日活动,红色品牌全面建立。同时,以九佛岗村、石华堰村为试点,打造了一批以村史、家风、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党建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氛围不断浓厚。 突出人才队伍培养。该镇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举和引进一批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情况的村干部,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重点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技术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扎实开展人才培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持续推进皱皮柑、桃树种植和鱼湖等管理人员培训工程。 坚持规划先导谋篇布局“一盘棋” 紧扣“旅游兴镇”谋发展。该镇科学制定《桃花山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桃花山镇旅游发展概念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发展项目”为主线,着力建设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先后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国家卫生镇、省级文明镇。 紧系“特色小镇”强产业。该镇以湖北文旅集团桃源小镇建设为契机,以采摘园、基地为载体,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发挥种养基地、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强特色农产品。借助果老山家乡美农场,构建“水果+”全产业链,打造集水果种植、冷链销售、康养度假、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多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在大叉湖结合“水+园”的优质生态自然资源,建设江南园林景观;在果老山村六组片区发展大棚、平棚等现代设施农业,打造水果采摘观赏区;在果老山窑场建成桃花山镇智慧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基础。 紧抓“项目建设”夯基础。该镇科学谋划长江二水厂、“四好农村公路”、桃李苑生态社区、镇区改造强电杆线升级和道路刷黑、桃花山客运中心、桃五改线升级、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派出所、水管站的搬迁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全覆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扶贫、民俗康养等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项目实施。积极做好桃源别院、文化广场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各项目按期煞尾、及时开工。 坚持生态宜居建设文明“新典范” 提升“美丽乡村”颜值。该镇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高标准完成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村更宜居。实施通村通组公路工程,加快实施天然气下乡和电力增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展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乡村增绿行动。扎实推进清理乱搭乱建、清理堰塘沟渠,垃圾收运工作实现公司化运作。 倡导“文明新风”时尚。该镇挖掘红色文化。在原有红军树陵园基础上,新建红色主题公园、红色旅游商务区及配套设施,拓展红色教育基地阵地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乡镇文化综合体和群众文化中心广场,预计2022年竣工。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将评选活动作为转变治理理念、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形成“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美丽乡村新景象。 坚持文旅结合开辟发展“新路径” 充分发掘文化底蕴。该镇挖掘桃花山镇现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桃文化”“竹文化”等,打造了范蠡西施归隐遗址、仙子浴、桃花潭、竹海穿越等转山十八景。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温泉酒店、北纬29度全息智能桃花岛、桃源别院康养地产、废弃矿山景观平台等项目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使“文化+旅游”成为桃花山镇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旅游发展带动乡村建设。 构建文化活动平台。该镇成功举办了“湖北石首·桃花季”“爱情公路背媳妇比赛”“风情桃花山摄影比赛”等活动,彰显了桃花山地方人物、风物的特有魅力,聚集了人气,生动宣传推动了桃花山四季全域旅游和土特产品,对全镇旅游品牌创建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产生了持久的推动作用。后续将继续创办“桃花山腊货季”等文化旅游活动,以节促游、以游养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