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荆州宣讲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高等教育的逻辑关系

    □肖云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百年党史与中国高等教育水乳相融、血脉相连、割舍不断。以高校觉醒者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启蒙了建党思想,中国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逐步完善。在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丰富伟大建党精神,高校以及高校师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用伟大的建党精神为奋进动力,党全面领导、接续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真谛蕴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1918年开始,李大钊就率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同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邓中夏商议后,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队。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望道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留法学生蔡和森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1920年8月,时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又新”印刷所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1921年底,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担任首任书记,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催人奋进。1920年8月,蔡和森成为中国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中国共产党名称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效。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蕴含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一大代表多是高校教师和学生,时代前行的每一个节点从来都不缺少高校师生的身影。参加建党大会一大的代表中4人毕业于日本的大学,3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202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高校成为脱贫攻坚生力军》。2016年,出生于百色老区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乡投身老区建设,并于2018年初主动请缨到百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后,全村88户41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88%降到2.71%。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返村途中遭遇山洪,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2021年2月25日,黄文秀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17年前,抗击非典,他挺身而出;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年过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质蕴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在血雨腥风中,党直接创办上海大学、延安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冒着巨大的危险,输送大批共产党员进入黄埔军校、西南联大以及其他高校,担任教员或求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与不断斗争中,中国高等教育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挑战极限,发展到今天,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7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4个,科研机构233个。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摇篮。

    中国革命的一大批骨干出自高校,真理标准大讨论初稿始于高校。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早年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黄埔军校生中,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彪,以及陈赓、许光达、阎揆要、周士第、宋时轮、萧克、张宗逊、陈奇涵、郭天民、郭化若、唐天际、袁也烈、廖运周等均在军校任教或学习。1978年5月9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写第一稿,经《光明日报》和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及理论界有关同志十易其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此文在《光明日报》发表。次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成为有关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导火线。思想的破冰体现的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底色蕴含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党经过不断探索后,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将公办高校体制明确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党委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建设,强化政治担当,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引领作用,全面实施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确保社会主义大学与人才培养的鲜红底色。

    高校杰出人才在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中实现个人价值。党的领导人物中邓小平早年求学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江泽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胡锦涛、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两弹一星”“核潜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大飞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主持人、主要参加者以高校师生为主。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以来,先后有35人获此殊荣,也以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为主。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全国人民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病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毅然决然赶赴武汉第一线,与携带新冠病毒的患者面对面的接触,开启了全民抗疫的狂潮。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荣获“共和国勋章”。

    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师生,引领、推动、加速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占55%以上;每年全国新发展的党员中,高校学生占37%。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高校师生更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一以贯之地“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接续发展。(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