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评论员曹歌 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美”,从“无鱼可捕”到“鸟飞鱼跃”;少了“辣眼睛”的黑码头,多了“高颜值”的景观带;污水横流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货船码头更新换代,“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再现繁华;“关停搬转”,提升了产业“含绿量”,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山青、水秀、林美、田沃、湖净、草绿……长江大保护之荆江巨变成效展生动再现荆州四年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四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荆州积极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机制、高位推进、多元投入、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了行之有效的“荆州样本”。脱胎换骨的荆江两岸,生态之美带来无限发展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的底蕴赋能荆州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禀赋,与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一道,为荆州高质量发展“添彩助力”。四年来,荆州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经济工作卓有成效。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荆州GDP增速全省第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开稳走”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荆州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行百里者半九十,船到中流当奋楫。长江保护,任重道远,要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果实”,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对标一流,拿出更硬的担当,厚植全面建设现代化荆州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落地生根;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让生态荆江变成富饶荆江、繁华荆江,泼墨一幅江汉平原水乡特色的美丽长卷,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图景,展现“鱼米之乡”新的时代风貌,让一江清水永续长流,早日实现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成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