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走近汉皇陈友谅

    □邓仲

    在没有拜读安频、谢金城二位老师合著《汉皇陈友谅》之前,我还不知道这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是我们监利柘木陈家棚人氏。

    大约在2010年暑假时,我看过由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剧中要重点突出朱元璋的高大上“男主光环”,而把陈友谅写成了反面人物形象,是有失公允公正的。

    《明史陈友谅传》中写到: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梵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捻,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由于该电视剧情节与《明史陈友谅传》中,都没有“交代”陈友谅的藉贯,因此,对于这位“大人物”的出生地点,几乎是“受知于囿”。

    此后,朋友提供了资料,《明太祖实录》云:“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中国通史》云:“陈友谅,沔阳玉沙县人”;因“玉沙”二字之前,加了“沔阳”二字,史家论坛与学术媒体都倾向于陈友谅是沔阳人氏;而《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云:“友谅玉沙县人”。钱谦一在此书中,对“沔阳”二字,只字未提,而是将陈友谅的出生地,也就是陈友谅故里,直接定名为玉沙县。关于这一点,与“监利历史记录”中:“宋代,监利县属江陵府,乾德三年(965年)析监利县白沙垸置玉沙县……”这段地名出处,完全是对号入座,无缝衔接。关于陈友谅出生地,在追根查源之下,到有据可查,甚至实至名归、落到实处。作为与汉皇陈友谅同为老乡的监利百姓们来说,对于拥有1800历史文化的人文监利,因汇聚龙脉之地的风水灵气,增添了“随珠和壁”的祯祥意境。

    好在《汉皇陈友谅》是一部集“延伸中国明史文化、丰富监利地方历史文化”的高品质作品。与陈友谅有关的近百个地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佛教文化、风水文化、地方歌谣等串连融合。全文析理透辟,文辞斐然,撰写的战争场面宏大,塑造的英雄人物感人至深。不仅证实了纷争六百余年的历史名人汉皇陈友谅,乃是监利柘木陈家棚人氏。而且再现了从监利这座“帝王之乡”走出来的陈友谅,是从一名“渔家子、小吏,薄掾、元帅,通过自己数十年的初心不殆、奋进有为,而逆袭成为建立大汉政权的“汉皇”。

    陈友谅,以“汉皇”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身后的成败功过,一直徘徊于“史家与论者各据一词”之间。这位鼎鼎大名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令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在没有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一直是谈之色变、避忌三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陈友谅以一个渔家子弟,1346年在监利周老嘴胭脂湖畔搭黄蓬起义后,用了五年时间,在监利各地与元军进行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战争,留下了一百多个家喻户晓震聋发聩的地名故事。1351年他带领一支监利籍红巾军加入到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中,继续反抗暴元征战四方。

    1356年,因其能文能武智勇兼备,又深谙兵法擅长领兵,既能陆战又能水战,擢升天完元帅。

    1357年,天完丞相倪文俊,篡夺徐寿辉帝位未果,陈友谅袭杀了反叛徐寿辉的倪文俊,收编了倪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了势力。

    1360年,陈友谅因不满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带兵软弱胸无大志,逐将他裹挟到太平附近的釆石镇,将其杀死。于同年五月初五日在五通庙自立为汉皇,改国号大汉。

    陈友谅饱读诗书,通晓兵法,胸有大志,刚毅勇猛,叱咤风云。明代史学家高岱在《鸿猷录》中载曰:“友谅有虎视中原、鲸吞海宇之志。其用兵如骤风急雨……盖深通兵法,不阻不挠,故能开拓封疆……”

    陈友谅在元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年代,为了推翻元之暴政,自1346年在监利周老嘴搭黄蓬起义,至1360年建立“大汉政权”,用了十几年时间,于强狼环伺的各起义首领中迅速崛起,这种辉煌的成绩就是一个传奇。

    当时有六方割据势力:

    天完国徐寿辉: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建立天完国。

    东吴张士诚: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韩宋,韩林儿:白莲教主韩山童之子。韩山童亡故后,于1355年二月,被刘福通拥立为帝,立国号为宋,亦称后宋。

    陈友谅:1360年建立大汉政权,自立为帝,称汉皇。

    明夏国明玉珍:1363年立国、建都重庆,国号大夏。

    西吴朱元璋:1364年元旦,,史称西吴王;1368年,应天称帝。

    此六方割据势力、或各占一方,互相对峙;或假意修好、徐徐图之;此六位抗元领袖并称为“元末六雄”。当时,朱元璋与张士诚在兵力处于劣势,或遇到粮草不济、或其他利益因素时,均与元庭“因威逼利诱、而暗通款曲”,也就是说,他们二位都接受过元朝的招安。而陈友谅却心如磐石、坚定不移、从未动摇。这说明,这位雄主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如磐中,真正做到了:砥名砺节,誓死不二。

    根据“元末六雄”的崛起时间对照析透,实际上,陈友谅最初的起义开启时间,比朱元璋要早很多,算得上是朱元璋的长辈。或许,陈友谅在最早期的反元道路上揭竿而起时,说不定朱元璋正在皇觉寺当“小和尚”哩。

    陈友谅军团在鼎盛时期,不仅占尽了江西、二湖三省;而且还占据了闽、皖两省部分地区。他率部征战大江南北,克襄阳、战池州、攻沔城、取汉阳;一路东进、大造战船,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军,以拥有60万以上的精锐兵力,而成为“元末六雄”中的强者之首。朱元璋与之同期相比,所占据的地盘,只有半个苏南、半个皖南,与半个浙江。兵力、地盘、财力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陈友谅所治下的区域,积极推行屯田制度,使得当地一片欣欣向荣;他的士兵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此番景象,诚如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说:“元人失驭,群雄蜂发、逐鹿之夫,所在都有,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势,奄有荆楚、控扼上流、地势而兵强,才剽而势盛。”这说明,作为从监利柘木陈家棚走出来的渔家子——汉皇陈友谅,是一名集勇武谋略于一身的疆土开拓者。每逢战争来临之前,于三军集结之际,常常挂在嘴边的号令:“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这句霸气凛凛的强军口号,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根植于三军士兵的灵魂血脉,从而在鼓舞士气高涨的过程中,提升战斗力,驱逐一切来犯之敌!

    细读《汉皇陈友谅》一书,与陈友谅有关的地名故事,多不胜数,那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名故事,将会让广大读者倍感亲切,收获颇丰。

    在监利柘木乡陈家棚(陈阁)的周围,还有很多与陈友谅传说有关的地名。如天鹅孵蛋,传说是陈友谅家的祖坟,200多平米的蛋形封土堆上,直到现在还长满青一色的蜈蚣草,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但一直碧绿如绒,令人神秘莫测。杀鸡墩、翻天沟、军师桥是陈友谅与张定边、张必先等人歃血为盟,翻天起兵的地方。营路、习导、观阵咀是陈友谅农民起义军练兵习阵的地名。来龙港、阁子港、侯驾桥、接驾咀是陈友谅称王后返乡时经过的水路及桥梁。前房、中房、后房是陈友谅三房夫人,分前、中、后居住在陈棚与陈阁中间的胭脂河边,据说当年,河水都被陈友谅后宫佳丽们洗掉的凝脂染成了红色,故名胭脂河。血湖,是陈友谅家人享受一时荣华之后,因其失败后被明军追杀个家躲到荷叶底下被杀得血染湖水的地方。这些古老地名,直到现在都没有更改,并一直在流传着……

    陈友谅在18年的沙场征战中,功成名就,战功赫赫。只可惜,陈友谅在1363年10月3日,在与朱元璋在鄱阳湖的终极决战中,不幸身中流矢而亡,魂断鄱阳湖、归葬武昌蛇山。

    夫创伟业者,非谅弃志,天时不济矣;帝星殒逝、夙命非继、怎不教人泪迸肠绝,咨意滂沱乎!

    如今,这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缔造者——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墓地,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是武汉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在树立的石制牌坊上刻有“江汉先英、三楚雄风”八个大字。多少年来,一直享受官方和民间的香火祭拜。1956年11月5日,陈友谅墓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友谅在与朱元璋逐鹿天下的大战中,虽然失利,但是,这位最具汉族血性的汉王,在推翻元朝暴政统治、反对并铲除蒙汉地主阶级统治、首创武昌船厂、推进中国水军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凝聚历史上“湖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奋力前行,作出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