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朱必松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 李强,公务员,经济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诗、写诗40年,在《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作数百首,入选多个年度诗歌选本,出版《感受秋天》《萤火虫》《山高水长》《潮水来了》等诗集4部。 朱必松,自由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诗人童年时代的拼贴画 李强对故乡、土地、民族和生活的深情眷恋,建构了其自身写作的生成史。其诗性语言形态和美学面貌,素朴、淳厚、乡土性的趣味犹存,少有斑驳的杂色。他一直是怀着真挚的、热烈的情感,去书写出生活的本相。 “取经叭诚,伏怪以力”的勤勉,诗人始终选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早年扎实生活的磨砺,富水河山川的贫瘠,乡土世界所引发的奇思妙想,都是少年诗人心中的诗歌种子。“吹动船帆也吹动少女的裙裾/唤醒记忆也唤醒最初的梦想”(《五月的风呀》)。 《潮水来了》第一辑里的诗作是一幅童年时代的拼贴画,意味着不同种类的混杂并置,甚至是一种互不兼容的状态,深深地刻上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履痕,是一种动态性,全息式的词语位移,囊括了时间性的现代肌理和语言逻辑学实验。 “那一天上学路上碰到官庄的陈早香/她脸上红扑扑的/头上插着一枝芬芳扑鼻的九节兰”(《官庄》)。这首诗流露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暗合了中国古老的《诗经》传统的。 洗过李白屈原/洗过的流水/还是流水吗/洗过的江山/早己沧海桑田(《流水潺潺》)。 整个诗眼就是一个动词“洗”字,突破了所有的语言边界,从历史和地缘两个尺度中衍生了辽阔的意象。“洗”显然构成了语言和视觉上的张力,诗中反复出现的“洗”揭示了一种精神维度,梳理“流水”与物的关系,“流水”与人的关系,“流水”与历史的关系,“流水”与江山的关系。“流水”既可以是时间性的明喻,刹那般的显现,也可以阐释为一种不可以靠近的神秘之物,成为一种繁复隐喻。 拥有思想的独立能力 第二辑《梦回凤凰》里所写的游历诗,从凤凰、山西、呼伦贝尔草原、银川、青海湖、林芝回到拉萨的路上、中原、西安、冈仁波齐、英国、古巴、瓦萨号、波罗的海、圣彼得堡、邦德湾、冰岛、延安等等,不仅能够拓宽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边界,也体现了一个诗人心灵修行的努力。 诗人李强别出心裁,厚积薄发,自成经纬,均与古代诗人(特别是柳宗元)的气质相似,与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寓意相近。“我们长时间沉默/看完了影片《冈仁波齐》/1200公里/他们没有争吵、哭泣、放弃/120分钟/我们没有打瞌睡、吃零食、玩手机”(《冈仁波齐》)。李强的这首《冈仁波齐》其实写得删繁就简,但却有独特的诗性魅力。 《呼伦贝尔纪行》作为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李强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有思想性的诗人行列。一个诗人只有去涉及历史题材,进入一个民族历史的褶皱深处,才能真正地焠火、煅烧。对历史的宏大书写,最能彰显诗人的叙事立场和伦理,也最见诗人审美判断的动力和内功。“风吹皱呼伦湖的衣衫/风吹乱黄膘马的旗帜/风随意说出沧桑的谜底”(《呼伦贝尔纪行》)。 诗人虽然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几个意象,以一句“八百年前的漫天大火烧过”高度精炼地概括了一个游牧民族的神秘历史,这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诗说中“通感”“烘托”“拟人化”等手法,达到了“举轻若重”的美学氤氲。 李强诗歌的时间之钤和语言之维都有共时性和普适性,甚至夹杂了少量的元语言(乡言俚语),这恰恰在非诗意的世界里己唤醒了思想的追问。李强在异域游历的那几首《我在英国聆听风声》《古巴并不遥远》《瓦萨号》《波罗的海》《横跨波罗的海》《圣彼得堡》《车过邦德湾》《冰岛》等笼统地归纳为其的“城市之诗”。 诗人归来仍是翩翩少年 他在《看不见的战线之诺亚方舟》一诗中写道:“夜越陷越深/电话与车轮不时响起//疲惫的身体/充血的眼睛/机械挥动的手臂/朋友,这不是搭积木/不是拍戏/这是造诺亚方舟/救苦救难的诺亚方舟”,这写的是紧急建设4000个床位的方舱医院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诗歌战地日记。诗人在这里只是在寻找一种能量和精神的本质。 《最后的武士》《垂死的狮子》《大魔法师》、《鲍勃·海伦》《沙画》《蓝藻》等等都是那种寻找灵魂轨迹的诗歌,进行了自我的灵魂救赎,既是敞开的,又是自闭的,这正是灵魂的现代性所决定的。“也曾与蓝藻、蚂蚁称兄道弟/那时的星球也是绿色的/看起来比如今更美丽”(《蓝藻》)。 “老人们在木兰山踏雪寻梅、极目远眺/在10月,这个武汉最美的季节/一场全球盛典在天兴洲举办”(《武汉2049》)。 诗人用这种复调结构,揭示了其精神核心的深刻自主性和人民性。它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论证,但仍然洋溢着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圭臬。他以大武汉为地理坐标,建构了与时代大走向相契合的精神特质。 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萤火虫”,这种低姿态的自谦,恰巧揭示其灵魂的一束永恒的亮光,虽然在这个现代世界是微澜的,但它毕竟可以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在第三辑《桅子花开》中,《芦苇花开》诗中,二次引用了《蒹葭》,诗中一次,结尾一次;诗中又一次引用了《沧浪歌》这是有着蕴涵的寓意的,是对其政治理想的一种抒发,一种情怀。 第四辑《老兵不死》,主要是诗人写的亲人诗,怀念诗。它们都感情真挚,语言淳朴,弥漫着人性之善的温情。 李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首励志的长诗。在第六辑《感受秋天》中:“日子是一位纤夫/拉着你向前走//走啊,走啊/猛一抬头/己站在入海口”(《日子》)。一个男人,都要去面对生活的风雨,这是进化论的必然选择。比如《地球村》和《素描晓苏》,风格完全迥异,但又是“本色”的。 李强从儒释道禅等本原性经验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他对儒家的梳理是内敛式的,是韬光养晦式的,隐藏了其锋芒。 李强在进行叙事艺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大胆地发挥了其诡异的想象力,不拘泥、不规避、不狷狂,有敬畏、有悲悯、有沉郁、有温婉,气韵流动,千丝万缕、山重水复,隐含着他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度思考。“艾蒿三块钱二把,栀子两块钱一把/可怜的栀子花珍贵那么一点点”(《栀子花开》)。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将最初的直观感受、朦胧的意念具体化为历史的细节,细部的场景和人物,打破日常性、约定俗成的某些限定,进行了巅覆式的虚拟和解构。 诗歌是人类的语言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