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红丽 小学五年级时,在大伯家看到一本厚厚的《平凡的世界》扔在地上,前几页和尾页都已被撕掉,封面上也已沾满了泥巴。因为少了几页,我直接读到了孙少平吃饭的那一幕。他用高梁面馍和着残汤剩水充饥的画面,让我想到自家的贫苦,于是被深深吸引,把书带回了家。这是我在阅读里,第一次被惊艳,原来平凡人的生活可以写得这么动人心弦! 从此,我萌生想写作的念头,但写作的基础是要大量阅读的。我们家那时一贫如洗,几乎找不出一本可读的书。连我们上学的书,在学期结束后,都会被大人拿来当引火烧掉,或是被撕掉当厕纸了。有时我偷偷藏在枕头下的小说,放学回家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在那个贫穷的农村里,书显得一文不值。 上初中住校,我用生活费的一小部分,逛集市上二手书小摊,挑一些便宜的《故事会》《知音》来读,这几乎是我中学时的所有娱乐。同学之间也会相互借书,那时对书的珍爱,并不是将它珍藏起来,而是一本一本传阅下去,一本书看完了,继续借给下一个人看,借到最后,书皮磨破,已辨不清是谁的书,就算是封面上写着名字,也想不起到底谁才是书的主人。 上大学后,学校有图书馆,学习压力也不大,终于能读书自由了。除了教室和食堂,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借书还书路上,像个放飞自我的风筝,风拂过脸庞都是这样轻快。年少时的写作梦想,在阅读里重新被捞起,我开始尝试在校报上投稿,上稿了两三次,足足让我喜悦很久。 为了能体验和观察生活,写出更好的作品,我经常独自一人坐上校门口到郊区的公交车,一直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看起来无所事事,但我却在车上冥思苦想,偷听或观看别人的对话和身影,将珍藏在我脑海里的记忆激活出来,让文字跟了一路,感觉自己真像个作家在体验生活。 直到这2年,我重拾写作梦想,买书看书也彻底自如了。除了工作,我将业余时间都用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上,每周至少三四篇文章,文字的感觉慢慢回到从前。偶有文章发表,就像看到梦想在慢慢发光…… 但忆起当年阅读的贫乏和写作的梦想,叹息中就多了许多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