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瞿兆松 “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当年一批上海青年为了践行追求真理、抗日救亡的信仰,历经千辛万苦,辗转万余里,跋涉13个月来到延安写下这样的诗句。有关资料记载,1937年至1938年,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形成了一股历史潮流。抗战中到延安的仅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就有4万人。延安的魅力在哪里?不言而喻,其魅力就在于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延安窑洞放射出的信仰之光、所汇成的信仰力量,指明了中国青年、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当年几万青年不顾生死奔赴延安的实例,也告诫我们当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广西考察时再次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深刻揭示了坚守信仰的重要性。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仰是对某种主义和主张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中,信仰变得具体而明确;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下,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信仰并非天生,很多时候,信仰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它成为人们的信仰,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人们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真理,它还是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历史上,面对被称为“雪海”的香格里拉雪山,只有两支队伍依靠双脚成功穿越。一支是穿过雪山前往拉萨朝圣的僧侣队伍;另一支则是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完成这个奇迹都是依靠各自坚定的信仰。信仰的建立,是由“信”至“仰”的过程,其中“信”是“仰”的前提,“仰”是“信”的结果。 有人认为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实际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非没有用。信仰就是滋养人生的阳光和空气。信仰一旦认定,就要信上一辈子。信仰也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红军长征以“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再次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信仰还是夺取胜利的动力之源。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信仰。张学良在晚年回忆东北军被刚到陕北的红军击溃的原因时,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有信仰,有完全一样的信仰。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信仰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是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奋斗,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做出牺牲,崇高的信仰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信仰需要始终坚守。要坚守信仰,就离不开理论武装和理论坚定,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事实上,真信的基础是真懂,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学以成信”。追求信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检验信仰的韧性和纯度。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定的信仰,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显著优势所在,都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并且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需要坚定信仰,更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越需要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青年为追求信仰“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那种精神,一辈子坚守信仰,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洪湖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