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讯员王一琼周荣星 聚焦“双优化”提升满意度 邀请专家现场精准“把脉”、创新监管疏通小微企业“痛难堵”、开办特种考试“移动学校”……今年以来,洪湖市应急管理局聚焦“双优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在提质增效上做“乘法”,全方位上门服务问需于企,助推“双优化”走深走实。 专家现场精准“把脉”开具消除隐患“药方” 5月23日,洪湖市应急管理局邀请安全生产专家深入一线,对一泰、源泰等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把脉问诊”。专家们深入生产车间、工作一线进行现场检查,对企业在日常管理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企业负责人提出整改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安全设施、工人现场操作等存在的问题形成隐患检查报告,并督促企业彻底整改到位。 “专家就是专业,一下子就发现了我们受限空间管控上的疏漏,检修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事故。”洪湖市一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谈及专家服务时感叹道。 安全隐患排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企业和监管人员并不能精准识别每一个 隐患,洪湖市应急管理局作为推行购买专家服务企业的先行者,多年来始终坚持聘请专家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服务,形成了“政府出资、专家排险、部门督促、企业整改”的良性循环模式。近3年来,共组织专家服务企业100余家,发现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600余条。 “安全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常规执法对企业一些深层次的安全隐患难以准确发现,通过聘请专家为企业开‘义诊’,有效地补齐了这块安全短板。”洪湖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蔡华表示,专家现场“把脉”,不仅能仔细查找制约企业安全发展的“病根”,而且还为企业开具疗效显著的“药方”,真正达到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的目的。 疏通企业“痛难堵”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作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微企业,既是发展的生力军又是安全监管的重难点,如何避免其无序“生长”成为了安全监管部门的难题。 峰口镇进源防护品厂作为一家小微服装企业,原厂房安全通道堵塞,消防设施缺乏。“如果只是一关了之固然简单,但是关停就意味着员工失业。我们对有条件有决心的企业协助搬迁厂区、提供消防器材,而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没有安全管理能力的企业则予以关停,在一疏一堵之间,助 推小微企业并入安全轨道。”该局相关负责人说。 洪湖市 “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执法检查频次、提高了要求,但是帮助我们企业疏通了安全通道、堵住了安全漏洞、减少了安全隐患,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加了。”完成搬迁整改的喻老板说道。 洪湖市应急管理局坚持问需于企服务企业,营造安全的发展环境,与其扎实开展“双优化”集中学习,苦练“内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双优化”活动开展以来,该局充分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主题党日、周四夜学等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双优化”集中学习20余次。通过梳理完善局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制度”“应急值班值守”等20余项规章制度,重新规范了干部行为,严明了纪律要求。 “通过开展‘双优化’活动,整个队伍面貌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将继续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为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不懈努力。”该局负责人说。 特种培训送到“家门口”拓展农民工就业路 除了为企业安全出真招,办实事,洪湖市应急管理局充分考虑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荒这一急难愁盼问题,规范做好安全生产培训和考试工作,大大减少了特种作业持证培训的成本,得到了参训个人和企业的一 致支持。 “学会一门新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真好!”取得熔化焊接与热切割特种作业证后,在湖北兰盾门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张师傅领着新发的工资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相较过去,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用工荒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洪湖市应急管理局克服困难创办了特种作业考点,然而根据目前条件,每年考点仅能培训500名特种作业人员,相比企业较大的用工缺口只是杯水车薪。 怎样才能满足企业大批量特殊技能人才需求,又给农民工转型增收提供机遇?该局立足“双优化”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造性开办特种考试“移动学校”,将特种作业培训教育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技能培训,真正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目前,该局在燕窝镇举办的第一所“移动学校”已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参训学员近40人,考试合格率达80%。 “我们公司就在洪湖,急需特种技术人员,应急局开办的特种作业培训‘移动学校’,既提升了农民工就业技能,也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问题,是一个双赢的好事。”湖北钢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边俊华点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