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综合新闻

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纪南文旅区打造全域海绵城市样板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行时

    “下雨之后,路上根本见不到积水,走路也不湿鞋。5月中下旬,一阵暴雨过后,在荆州纪南文旅区散步的市民感叹。

    纪南文旅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五分之一。据该区住建局副局长程鑫哲介绍,多年来,纪南文旅区陆续“上马”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等城建项目,融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截至目前,该区海绵城市面积占该区面积六成左右,已成为荆州市人水和谐的全域海绵城市样板。

    从“硬化”到“绿化”让地面自由“呼吸”

    暴雨过后,记者行走在人行道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孟静荆州日报记者黄思明不时发现一个个长达七八米的微型景观带。“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带,是雨水花园。”程鑫哲说。

    在低矮植物和鲜花的环抱中,彩色鹅卵石铺就的下凹状小花坛呈现在眼前。“花坛的底部,就像一个筛子。”程鑫哲说,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再通过渗漏系统慢慢流入不远处的水体中。像这样雨水花园,在文旅区少说也有上百个。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沙砾铺装……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汇聚起来发挥大作用。纪南文旅区通过“源”“流”“汇”多级海绵系统,保留现有坑塘水系,从源头消纳雨水,再通过中途滞留,利用塘渠让水流慢下来,汇入到地表水系,最终向河湖奔涌而去。

    春末夏初的长湖,让人流连忘返。“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于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之中。”程鑫哲说,放弃了以往硬质的堤坝建设模式,在水和岸中间形成一道滩涂缓冲区,不仅调节水位,还能增加湿地面积。在工程中,还建设和修复了景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型水渠、景观水体等“海绵体”,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滋养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探索“通”“治”“建”海绵城市建设三部曲

    在长期的实践中,纪南文旅区也探索出建设海绵城市的三部曲——“通”“治”“建”。

    在纪南镇朱河河岸,水陆两栖挖掘机正挥舞长臂。“这里的河面原先最宽处30米,现在100米,水流更通畅。”当地居民说。

    打开纪南文旅区地图,龙门湖、庙湖、海子湖、长湖和龙会河、纪南渠纵横交错,相通相连。“只有水系贯通,城市才能‘活’起来。”程鑫哲介绍,在建区之时,就将曾被人为截断的水系重新联通。现在,无论是天然河道,还是方特东方神话、荆州园博园里的景观水系都能互通。

    水系贯通后,就是“治”与“建”。

    该区放弃短期利益,对沿湖9个村3万多人进行整体搬迁,退垸还湖3999亩,关停长湖周边畜禽养殖场和一批涉水污染企业。

    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PPP项目、荆州园博园、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海湖大道、华强方特周边配套绿化……会呼吸的绿色海绵体系,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

    程鑫哲说,未来还将建起智慧化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对涉及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环境绩效的全过程形成数据化综合管理,把海绵理念融入城市长远发展之中。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