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化研究

湘鄂西红6军的组建和发展及历史意义(中)

    在这时期,按中央的要求,红6军正式的成立,标志着洪湖苏区武装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游击队到正规红军、由游击战到游击运动战的转变的开始,是洪湖苏区革命运动胜利发展的结果。红6军的番号,是中央给的,说明这支红军已纳入整个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序列中,为红军增添了新的血液,洪湖苏区的武装斗争已汇入全国武装斗争的大盘中。从红6军的领导构成即可明显看出中央加强了对湘鄂西地区的军事领导。首先,中央派来的干部在红6军中掌握了关键职务,原定的军长孙德清和后来继任的旷继勋,及参谋长许光达等人,都是由中央派来的。红6军前委也不再像此前红4军前委一般,基本由军政干部兼任,而是加入普通士兵,以体现集体领导。红6军前委的建立,对加强红军中党的领导、强化红军政治工作与组织纪律方面起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二、红6军是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也是革命根据地赖以存在的军事保障。周逸群、段德昌等领导的鄂西特委在以洪湖为中心的荆江两岸地区开展河湖港汊地带的游击战争,组建约7000余人的红6军,创立和发展了洪湖革命根据地。

    红6军是从洪湖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是洪湖地区一支以“红军”命名的革命武装。红6军没有旧式军队中旧习惯;有党的觉悟,很能自动地与民众接近,官兵都长于冲锋追击;能艰苦耐劳,长于夜行,每次作战,都是冲锋取胜。正式成立红6军后,挥师东征,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荆江两岸各县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坚决地执行土地革命政纲,红军与政治影响的奏效,鄂西由群众斗争中生长出来的红军,便成为群众暴动主力之一。自红6军成立后,在军长旷继勋、政委周逸群领导下以迅猛的攻势,横扫洪湖苏区内敌军据点,军威大振。

    1930年2月7日,红6军在监利汪家桥召开万人大会纪念“二·七”,誓师出征。8日,攻占江陵县龙湾寺、熊口、老新口、张金河(今属潜江市)等重要城镇。15日,占领新沟嘴,消灭新编第5师一个连。17日,占领渔阳镇。22日,攻克潜江县城,缴获长短枪百余支,俘敌军政官吏及藏在城内的各乡土豪劣绅多人。3月8日,又乘胜攻克郝穴,消灭了独立第14旅两个营,缴枪160余支,俘虏80余名。接着,12日在赤卫队及群众协助下攻克观音寺。4月跨江南下,连续攻克藕池、调弦口和石首等城镇。鄂西特委为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要求,4月中旬,鄂西特委在石首调弦口召开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在内的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周逸群为主席的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联县政府还组建了赤卫总队部,周逸群兼任总队长,各县组建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县赤卫队。至此,洪湖根据地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关,开始了苏区建设的新阶段。

    在红6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洪湖苏区的江陵、石首、华容、监利、沔阳、潜江等县已经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各区、乡革命政权亦已大部建立。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都有普遍发展。大部分地区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实行了农业统一累进税。农林水利、小型工厂开始创办,福利、卫生机关已经建立,并且有了宣传革命道理的报纸、刊物。全区有小学292所,学生13000余人,儿童团员80700余人,少先队员145400百余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2000余人,赤卫队员(包括一部分脱离生产的游击队性质的赤卫队)近20万。除根据地外,游击区域已发展到17个县的广大农村。因为洪湖沿岸地区工作基础最强,割据区域较大,所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们通常又称鄂西苏区为洪湖苏区。

    红6军打下的洪湖革命根据地,在湘鄂西苏区8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经营时间最长、实力最为雄厚。在军事指挥中,根据地创造性的提出一系列适应平原、湖区特点的游击战术,如“分散游击,集中指导”,“避其锋芒,击其无备”。“只批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人多则跑,(敌)人少则搞”的“十六字决”游击战术,对付敌人以“刀子架在颈根上,眉毛不动眼不眨”,“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的勇气制敌。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了水上游击战争的光辉范例。对此,毛泽东后来曾予以高度的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1928年至1934年,是湘鄂西军队整编与改造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湘鄂西武装经历从工农革命军到红军,从红6、4军到红2军团再到红3军的整编与改造过程,军队在整编与改造过程中逐步正规化,从缺乏军事技巧与战斗力的工农革命军逐步转变为可配合大规模作战的军团,也从自主性极强的地方武装,转变为“党指挥枪“的红军。

    三、红6军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党组织的建立、红军的发展壮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三大标志。创建红军的目的就是要开创革命根据地。在经历大革命失败的沉重时刻,汉口召开的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道路。在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心,实施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革命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其中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是仅次于闽赣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全国主要红色根据地。

    1927年8月,叶挺、贺龙指挥的军队举行南昌暴动,当“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遇挫后,叶贺军队一路南下,但随后广州暴动也遭遇失败,贺龙经由香港返沪。次年,在其主动要求及中共中央的委派下,回到家乡组建湘西北特委,开始游击斗争及武装建军之路,贺龙以强大的个人魅力,迅速在湘鄂西地区集合小规模游击队,并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创建与“朱毛式”“方志敏式”及“李文林式”相提并论的“贺龙式”革命根据地及武装。

    以贺龙为首的湘鄂西武装及红军逐步壮大过程中,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爆发了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住湘鄂西地区的国民党军从大部调往中原前线,力量大为削弱,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暂时放松。因此,湘鄂西党组织决定利用其有利的形势,进一步开创湘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创建一个横跨汉江两岸、长江南北的战略根据地。

    1930年5月,中共中面在上海召开红军代表会议,段德昌代表湘鄂西红军参加会议。6月,李立三主导的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认为“新的革命高潮”日益逼近,在这种形势下,准备“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建立全国政权”,成为党的主要任务。

    (待续)

    □廖雪琴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