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良锷 站在洪湖新堤镇一桥西头向河东眺望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韵悠然的街区,徽式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尽头,这就是洪湖龙街。现在的龙街一派欣欣向荣、热闹非凡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但你也许并不知道她的前世。那就让我告诉你这百年老街旧时的情景。 古时,新堤人习惯称内荆河以东为东岸,河西为西岸。东岸沿河一条街叫东正街(后改为中山街)。东正街以仁里巷(今乌林大道)为界,仁里巷以南属商业区,当铺、茶馆、粮食行、杂货铺、酱园铺、棺材铺、米行等等,比比皆是。仁里巷以北,属贫民住宅区(现称城乡结合部)。仁里巷贯通东正街(中山街)和东岸后街(后改为民主街)。这个仁里巷和毛家巷、月亮巷不同,巷子两边建有住房,只不过都是砖木结构、低矮的平房。 仁里巷南边的房屋都是深宅大院。每一户都有三个坍池、三个天井、两层高大的徽式古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非常豪华。仁里巷北边,除了顾景新、王家染坊以及毗邻的古衙门和城隍庙以外,都是矮小、狭窄、陈旧的砖木结构平房。仁里巷南北两边形成巨大的反差,不可同日而语。 仁里巷以北的街道和东正街的石板街相连,也是用长条石板横铺路面。不过,这段路的石板下面没有下水道,石板直接贴在地面上。后来不知为什么将横贴地面的石板撬起来,改为竖着贴在街两边,两块石板间填上砖碴和土。下雨时,人们只能在两边石板上走,中间泥泞溜滑不能走人。那节省下来的石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段路,从仁里巷一直延伸到油榨巷,再往北便是乡间土路了。 衙门口以北(即现今洪湖龙街地段),居民基本上是四类人:第一种人是“挑箩的”(搬运工人),他们干苦力活,每天干活挣的钱只能在米行称得几斤大米,用搭肩布一包提回家,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第二种人是木瓦匠(建筑工人),他们顶酷暑、度严寒,冒着生命危险挣钱回家,也只能养活家小,没什么积蓄;第三种人是“船古佬”(内河航运工人),他们驾着小船跑运输,风里来、雨里往,既辛苦又危险,不过生活尚能过得去;第四种人“打工仔”(无固定职业的人),他们靠打短工为生,无论脏活、苦活、累活都该他们做,生活得不到保障,这是社会最底层的苦命人。 新堤东正街(中山街)全长约一千五百米,以仁里巷为界,从住房、街道、住户、职业几方面比较,明显地形成贫富落差极大的两个世界。仁里巷以北的七百二十米这段地域,近七十多年以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要说变化,那就是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成为空壳危房。在这段路上,没有大的商铺,没有菜场,没有医院,没有娱乐场所。这里贫穷、落后、脏乱。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此新建一所中学——新堤二中(即后来的市七中、现在改称新堤中学),这一地段才有了人气和文明氛围。 斜阳百年,沧海桑田。当我们品味今日龙街青春靓丽的繁华景色时,千万不要忘了那烟火沉淀下的旧时老街。因为,历史是一座城市永远的根,是一座城市永远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