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荆江巨变》目录 ●生态的呼唤 ?抗争?羁绊 ●长江大保护 ?抉择 破立禁采禁捕治污拆围还湖攻坚增绿 ●大美荆江 生灵生机生态 荆州日报联合报道组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亲临荆州,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问诊,为新时代发展定向领航。 荆州儿女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的荆州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书写当下,记录历史。壬寅年初,荆州日报社组织专班,深入长江沿线各县市区采集第一手材料,累计行程3000公里,到访单位、处所120处,采访当事人230人次,历时半年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作品全景式展现荆州人民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对人水和谐的执着追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以期为读者捧出一部“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发展史、奋斗史和当代英雄史。 一条江,一座城。城依江而生,江绕城而流,这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镜像。大江,用她奔腾的浪涛记载着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击荡着万千人民的集体记忆。 2018年4月25日,万物勃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荆江岸边。 春日的荆江静如处子。浮光跃金,细浪轻拍岸边碎石,吟唱着千古不变的歌谣。 荆江,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一段的别称,因古城荆州而得名。总书记从荆州港登船远眺,极目楚天,看一泓清水在翠绿的荆江大堤臂弯里微微荡漾,密密的阳光从湛蓝的天际倾洒而下,落在这段九曲回肠的江面上,微风吹过,江面不时掀起阵阵波浪,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他说:“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检阅。 一直以来,总书记的目光关注着波涛涌动的壮美长江,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着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 看荆江,也是看长江;把脉长江经济带发展,也是再一次昭示,民族复兴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的分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荡万里长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擘画长江经济带战略,把生态修复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课题,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有了路线图、总抓手。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列在首要位置。荆州拥有长江径流里程483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理所当然地成了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 旗之所向,行之所往。大江大湖给了荆州大胸怀,“担当”二字始终刻在荆州儿女的心头。637万荆州人民,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磅礴的实践动力,持之以恒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 四年来,沿江岸线整治、生态修复、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紧锣密鼓展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全力推进,非法采砂得到遏制,非法码头整治基本完成,岸线复绿增绿,滨江公园风景如画。沿江一公里范围化工企业清退出场,沿江化工企业陆续搬迁、转产和关闭。 荆州人民凝聚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以“人水和谐共生”理念作为发展的根本遵循,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放眼荆州大地,一幅“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的呼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奔腾不息,碧波壮阔浩荡。她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出发,沿北纬30°线蜿蜒逶迤,直泻千里。流经荆州时,她爱极了这里的富饶灵秀,盘旋环复,久久不愿离去,留下“九曲回肠”的美丽注脚,再滚滚向东。 人类文明最初都诞生于江河之畔,江河湖海等水系与人类命运交错缠绕,相辅相成。江水滔滔冲刷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给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既赋予江汉明珠润泽和灵韵,却也引发了人与水千年的抗争。 一部荆州发展史,就是一部荆州儿女与水的抗争史。
抗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历来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到了近代,大约每5到6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水,于是荆江两岸有了“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就建在巍巍荆江大堤上。 这,是一座人民的丰碑。 在这里,铭刻着一段人与水抗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便是“荆江铁女”辛志英。 1933年,一个瘦小的女婴出生在松滋米积台。那年,松东河再次泛滥,爷爷守堤时不幸被洪水卷走。家里人为她取名时,没有遵照族谱,而是取“志”字承载希冀。奶奶说:“哪怕是个女伢儿,也要立治水之志。”——这是一个饱受水患之苦家庭的深深期盼! 1952年,19岁的辛志英果真如奶奶期盼那般,志存高远、不让须眉。同样的活计,她总是干得比男孩子还快还好。这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吃尽了水患苦头的米积台群众,纷纷涌入报名点,辛志英也在其中。她挑着担,一头卷着铺盖行李,一头放着口粮工具,跟着镇上的100多个民工,走了一天一夜,赶了100多里路,到了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公安县黄山头工地。 10万名解放军和20万技术工人、农民,投入到荆江南岸的工地上。从白昼到星夜,挑土的、推车的、排水的、打硪的,到处都是人,硪歌号子一起,一人唱众人和,热火朝天。 辛志英和乡亲们的任务,就是把从黄山头山上炸出来的石头一一敲碎,然后运到南闸,浇灌混凝土修筑堤坝。 石头是修筑工程的主要物料,而彼时,巨石成了队员们的“拦路虎”。但大家豪情满怀,不信顽石不“开口”。辛志英反复研究石头的质地、纹理,成功创造出“鹞子翻身碎石法”:将多角形的大石块尖角朝下,平面朝上,形如鹞子,再运锤猛锤。她还和大家用废草袋、麻袋编成“稳石箍”,箍住石块,再发力下锤,0.2立方米、1立方米、1.38立方米……碎石的工效提升至原来的30倍。碎石经验推广后,松滋民工提前两天完成了1.642万立方米的碎石任务。辛志英也创下碎石最高纪录,被誉为“荆江铁女”。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一期主体工程胜利竣工。30万人参与,75天完工,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即使到了今天,透过尘封的岁月,这组令人咂舌的数字,依旧迸发着惊人的力量。 那一年9月,辛志英作为全国特等劳动模范,赶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54年特大洪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泄洪,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群众的安全。 (下转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