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综合新闻

荆江巨变(中)

    (上接第3版)

    这是在深刻反思粗放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中,逐渐走向遵循自然、经济、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初步尝试。

    然而,由于长期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影响,洪湖渔民仍然固守湖泊,不断用围网“蚕食”水面,洪湖自然生态再次告急。

    根治洪湖非法围网养殖、非法捕捞的治本之策,还在于渔民上岸、生态移民。

    2015年11月16日,湖北省政府召开“推进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专题协商会”,会上作出“洪湖围网一亩不留,渔民一户不剩”的决定。

    “以船为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湖里。”这是孙玉金最大的感受,所以,政府实施上岸政策后,他坚决拥护。

    孙玉金无法忘却那段痛苦的记忆:2014年腊月二十八晚8时,他62岁的母亲在船上准备晚饭时,突然晕倒在厨房。由于生活在湖上,离岸较远,亲朋好友连忙用小船将其母亲送往医院。20分钟换一人,小船一小时最快也只能划二三公里。到了医院,他的母亲终因抢救不及时而去世。

    “平时不觉得,遇到了事,才深刻感受到以船为家的弊端。”孙玉金沧桑的脸上满是遗憾。

    而让孙玉金思前想后最担心的是,这大半辈子都在水上“漂”着,离开了水和鱼,上岸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上岸,对渔民来说,是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处理不好,会给地方带来很多后遗症。在实际操作中,荆州从上岸的政策保障、管理治理等方面找到了“突围”之路。

    为了让渔民上岸后彻底告别“靠湖吃湖”的生产方式,洪湖市出台安置政策,坚持“异地扶贫搬迁为基础、扶持就业创业为方向、健全社会保障为底线”的思路。

    2016年,祖祖辈辈依湖而生的人们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改变——离开湖区,搬进政府安置的小区。平日里走走串串,大家的关系更加融洽,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如今,我们在城里有了房,儿子学车后在驾校当上了教练,我也当了船只管理员,除每月4000元的工资,还有3800元的养老保险金。重要的是,孙子还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老孙说。

    同洪湖市一样,监利市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帮助309户985名渔民解决住房问题,同时,下大力气解决渔民转产就业问题,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福利。

    初夏傍晚,洪湖的天空湛蓝澄净,晚霞如锦。吃完晚饭的孙玉金和妻子在小区里悠闲散步,两人唠着家常,妻子问老孙:“现在给你一千元一天,让你回到湖里去,你去不去?”

    “即使在湖里可能会搞到更多钱,但攒不下钱,也没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我老孙家再也不会祖祖辈辈当渔民了,给我一万元一天,我也不会再回到湖里去了。”孙玉金笑着说。还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一直以来,荆州“肾功能”都比较强大,湖泊数量和总蓄水量均居全省第一,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湖泊大市。

    2012年8月开展“一湖一勘”调查时,湖北省政府向社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荆州有湖泊184个,面积为705.92平方公里。

    几年前,荆州之“肾”开始衰减。

    一泓清水,几弯小河,曾是荆州人民安放乡愁的地方。何以解忧?

    荆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功能定位,不断加大湖泊、河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综合治理工程。

    上津湖,位于石首市区东南30公里,跨高基庙、东升2个乡镇,水域面积2万多亩,在石首境内44个湖泊中面积最大。这里港、岔、河湾众多,素有“九十九湾上津湖”之称。

    上津湖是水花生、水葫芦泛滥的重灾区。丰水时期,水花生覆盖水域面积绵延2000多亩。

    梅雨季节,多日的雨水泥泞了通往湖边的道路。石首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胡建军,沿着一条修建高速公路时的临时便道向上津湖道人桥湾跋涉,远远就听到了机船的马达声。靠近湖边时,上津湖渔场副场长李双喜迎了过来。

    “情况如何?”一见面,胡建军就问。“已经捞了差不多1000亩,现在我们组织了12艘装有马达的木机船、2台水挖机,一天能捞100亩左右。如果不是因为雨天耽搁,应该能在这两天完成任务。”李双喜答。

    道人桥湾的水面上,大大小小的12艘木船,两两一组,在水葫芦中间穿梭。李连喜大声呼喊着远处驾船的巡湖员王余先,“老王,趁着刮风,赶紧把漂浮的水葫芦朝岸边‘赶’,一会儿水挖机该没有活干了!”

    “好咧!”王余先大声回答。说着,他熟练地驾驶木船穿过一大片水葫芦,与对面一艘船形成夹角之势,用船身慢慢地拖着三角区的水葫芦带朝着岸边驶去。

    “最近几天湖面上刮北风,水葫芦顺着风向全部聚集在道人桥湾的北岸边,正是捞水花生的好时候!”王余先说。

    岸边,挖机师傅早就准备好了。挖机配有一个特制的斗,像一把大漏勺,挖起一大片水葫芦,慢慢向上升斗,等水全部漏下来,斗里只剩下水葫芦和污泥,最后被移到岸上堆砌起来,成了一座“水葫芦山”。

    “道人桥湾的水葫芦,全部被捞起后将堆在岸边晾晒,自然腐化后成为绿肥。”李连喜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首境内湖泊的经营权,开始对外发包从事渔业养殖。“为追求产量,不少承包人投肥、投粪过度养殖,导致湖泊水质持续恶化,湖泊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保护和治理迫在眉睫。

    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湖泊的生态功能必须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生态效益。2017年1月,石首出台《湖泊退出承包经营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做到“三个一律”,即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

    提前终止合同,不仅要损失每年800多万元的承包费,还要拿出重金对承包主进行补偿。石首态度坚决,强力推进。据统计,石首市、乡两级政府共拿出了3000多万元的补偿款。

    44个湖泊回归自然后,不让一粒肥料入水,真正实现了人放天养、清水养鱼。经过休养生息,湖泊水质明显好转,水草长起来了,螺蚌再度出现,水鸟又回迁了……

    说起三湖和白鹭湖,许多荆州人都不陌生。作为四湖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围垦养殖,它们从建国初期的100多平方公里,退化成如今不到2平方公里的湖心和割裂成片的鱼塘。

    2016年汛期,荆州出现较重内涝灾害,一些民垸被扒堤分洪,堤内养殖场和农作物损失惨重。洪灾过后,痛定思痛。荆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正式启动退垸还湖工作,起草制订了《荆州市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确定全市拟退垸还湖的湖泊内垸32个,拟退垸面积67.46平方公里;新增湖泊22个,面积34.68平方公里。

    “三湖、白鹭湖恢复后,将成为洪湖上游重要的前置性生态消解湖泊湿地。”荆州市湖泊办有关负责人黄泽华介绍,作为天然的浅水湖泊湿地,三湖、白鹭湖既有防洪、排涝、调蓄、水资源配置、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障和促进四湖流域中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又可通过人工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耐污、除污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接纳城市下游的西干渠和总干渠来水,经过生物降解、生物净化后,再通过总干渠回归洪湖,可减少来自四湖中区的污染物总量,大大减轻洪湖生态压力。

    2020年初,68岁的陈爹得知家乡石首收回了市里湖泊的承包经营权,44个湖泊全部回归自然后,再也不顾儿女的劝说,坚持回到老家上津湖畔一个人生活。

    春天的上津湖畔,水面清波粼粼,沿岸绿意满满,陈爹坐在湖边,喝茶、看报、发微信……好不惬意,湖面不时水鸟群起而飞,一派生机盎然。 (未完待续)

    (报道组成员:代志武杨章池关咏霞黄巍薇肖潇郭江峰荆文静安娇姣张明金黄思明万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