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综合新闻

红城乡复兴村改“巴掌地”为“规模田”
“订单联营”让荒土地变“金疙瘩”

    □通讯员吴丹

    淅沥的小雨,挡不住建设的热情。近日,红城乡复兴村,三台推土机正在作业,一股股泥土向前翻滚着。放眼望去,前方是一大片望不到头的平整土地。随着土地平整完工,这里即将长满绿色的农作物,重回农田原貌,焕发生机。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面积达340亩,高低不平、杂草横生的土地。“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地块又分散,大片的土地被抛荒,杂草丛生,眼看着十分可惜。”红城乡复兴村党支部书记潘新建说。

    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村“两委”班子立即行动起来,逐片区摸清荒地底数,逐户征求在家群众的意见,电话询问在外务工村民的建议。在充分征求村内农户意愿后,最终决定把分散的田“收回来”,将一家一户的“巴掌地”改造成了集中连片的“规模田”,原承包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

    “手上有米不愁卖”,在知道复兴村的大动作后,好几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伸出了橄榄枝。“去年4月流转、平整土地300亩,出租给太马育秧基地,收益86000元,今年春节前夕,又流转、平整土地300亩出租给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益14万。”潘新建说。

    “现在这片正在平整的340亩土地,将由村集体经济开发使用,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种植大片黄豆、芝麻、玉米、菜籽等农作物。为防范风险,保证产量,村委会还将委托熟悉农业生产的退休村干部进行专人看管,精心呵护培育,并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确保种植有成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潘新建指着眼前的大片土地说,在市农业农村局和红城乡党委的指导下,平整后土地将种植玉米、菜籽、黄豆和芝麻等市场紧俏的农产品,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0万余元。

    “我们将复兴村的发展模式称作为‘订单联营模式’,‘订单’就是根据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来种植农产品,‘联营’就是将分散的农田整合起来,统一建设,成片发包或者生产。这样不仅可有效解决土地产值低,也能通过‘订单’解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农田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规模化,打开了‘村集体+农户+企业’三方分配稳收益的新格局。”监利市红城乡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复兴村与太马育秧基地、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签订了1300亩的租赁合同,下半年,该村还将再流转、平整土地,不仅受益面积达1300亩,还为本地400户农户增加收入,带动低保户、脱贫户就业65人。这对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该项目资金来源于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投资110万,用于土地平整项目,以及340亩村集体创收,预计3年后村集体可以收回成本,第四年将开始盈利。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