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报告文学

第003版:报告文学

荆江巨变(下)

    松滋洈水国家湿地公园。(陈泽全摄)

    (上接第1版)

    增绿

    从“捕鸟大王”到“鸟保姆”,张圣元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守护者。

    今年64岁的张圣元,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朴实憨厚。从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阳柴湖示范区协管员岗位退休多年,他依然牵挂洪湖保护区的野生鸟类,闲时就爱跑湖区去看看。珍藏在身边的巡查日记,记录着他的生态环保故事。

    “洪湖两米深的水却清澈见底,渴了能直接喝,大雁、野鸭飞起来能把天遮着!”张圣元至今记得,儿时一个猛子扎进洪湖抓鱼、拿着弹弓打鸟的快乐。

    常年生活在湖边,渔民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练得一身猎鸟捕鱼的好本事,也成为洪湖远近闻名的“捕鸟大王”。

    镇里招募志愿者守护自然保护区,听后,他主动报了名。

    “我们招志愿者,你一个打鸟的,来捣什么乱?”

    “我不打鸟了,我想当志愿者。你们就让我试试吧,干不好,我走!”

    2004年2月起,46岁的张圣元成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阳柴湖示范区的一名协管员,驻点保护野生动物。放下猎枪,戴起袖章,他把家搬到了阳柴湖水上监测站,成为了一名“鸟保姆”。

    一艘小船、一台望远镜、一个日志本……一年365天,张圣元与鸟为伴,划着小船日夜在保护区巡查,防范猎鸟、观察候鸟、记录水鸟种群数量,他还专门购买了鸟类书籍钻研学习,乐在其中。日积月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成为一名合格的环保宣传员,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随口道来,外出宣传从不露怯。16年如一日的坚守,“老张的故事”被编入了全国未成年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美丽洪湖我的家》。

    2008年,张圣元当上了奥运火炬手;2019年,他站在了第五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颁奖台上。

    弹指一挥间,荆江两岸,沧桑巨变。沿江岸线上,工厂、码头、居民区陆续搬离,只留下一地斑驳的江岸,空阔寂寥的滩涂。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长江流经荆州483公里,岸线造林任务占全省70%以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桑运昌说,2018年,荆州市提出“水乡林城,生态荆州”规划定位,率先在全省打响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但工程大、经费有限、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等问题,都是荆州长江岸线生态复绿面临的严酷现实。

    芦苇深处里,芦花白如雪。以前,长江岸线滩涂地随处可见大片人工种植芦苇,每到秋季,连片的芦花随风飘摇,清雅飘逸。然而,在桑运昌眼中,美景之下的淤泥里,大量的高浓度化学肥料、除草剂、杀虫剂蛰伏着,等待雨水冲刷流入长江。

    改苇植树,林业部门下定决心,引导种植户们放弃芦苇,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耐水乔木杨树。但芦苇荡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植树造林带来巨大挑战。桑运昌记得那时的场景,“滩涂淤泥多,穿靴子下去没办法挖坑,靴子里弄得不是水就是泥,工人们就赤脚下地干。遇上寒冷天气,种一棵树的时间,脚都会冻得没有知觉。”

    有些芦苇种植户犹豫不决,工作人员上门算细账:树木长成后,承租户每亩地最终收益近5000元,而栽树成本每年不到20元。这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种植户逐渐解开心结,改种树木。

    艰苦的环境没有让植树造林的干部群众退缩,点“绿”成金,让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愈发高涨。植树造林队伍一步一个脚印,一排排,一行行,造就了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2019年至2020年,荆州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07亿元,撬动民间资本25.6亿元,推进长江岸线造林绿化;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连续两年被省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指挥部评定为“优秀”。

    2018年至2021年,荆州市共完成造林150万亩,其中,长江两岸造林69.7万亩,精准灭荒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95%提高到36.69%;辖区内长江两岸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形成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廊道。

    一弯江水绕城过,一波碧水入城来。推窗见绿,出门见绿,绿随河走……绿色,正铺就荆江两岸的多彩生活,成为荆州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底色。

    大美荆江

    奔流,是长江的姿势,也是荆州的姿态,即便百转千回,道阻且长,必定勇毅前行,百折不回。

    “大江从来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观音矶头,教师带着孩子们诵读着长江诗篇;高校里,生命长江的课堂上,荡漾着守护母亲河、弘扬长江精神的家国情怀。一江清水中,你也能听到,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新时代、新荆江、新荆州奏响的华丽乐章。

    生灵

    2022年,初春。阵雨初歇,氤氲空气中,晕黄的光,散射泛滥,融化成模糊而柔和的光团。这光团中,麋鹿欢腾,白鱀豚嬉戏,水珠四散,温润欢悦。谁能想象,眼前这如初升新月、静若处子的天鹅洲,曾是滚滚长江的一部分。

    上世纪,长江六合垸江道自然裁弯取直,在主干流之外形成了2.5公里长的新河道,被当地人称为“沙滩子故道”。这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长江故道群湿地中保存最好的一处,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一片独具风姿的小天地——春天漫滩的紫云英,汇成花海;夏夜水天相接处,日月同辉;秋天的回头青,从缓慢消退的水中渐次生长;冬天的芦花,在开阔的河道上肆意飞扬。

    眼前的美,深深吸引着观鸟爱好者刘华农和她的同伴。每年春天,她们都要来这里打卡。

    “这个季节应该有冬候鸟。”

    “是白鹳,还是中华秋沙鸭,或是白尾海雕?”

    “我希望是青头潜鸭。”

    每一次蹲守,都会有种开盲盒式的期待与快乐。

    大约在10多年前,刘华农加入了观鸟群体,和荆州市观鸟协会的观鸟爱好者们一道,追逐水纹痕迹,在荆州大地上寻觅着珍贵的蓝天精灵,“经过多年积累,2017年之后,我们把观鸟兴趣和荆州野生、珍稀鸟类调查工作结合起来。”

    “快看!好像真是青头潜鸭!”

    刘华农抓起望远镜,顺着同伴镜头的方向望去,靠近江边的芦苇丛里,十几只黑褐色鸭子在岸边时而飞起、时而落下。走近了,鸭子颈脖上泛出青绿色的光。这绿宝石一样的光泽,让刘华农和同伴们兴奋了。身着迷彩衣的他们,悄悄向前,来到约莫800米距离的蒲草边,举起了望远镜和高倍相机镜头。

    “真的是青头潜鸭!”刘华农抢按快门,一张精灵伴水起舞的生动画面定格。他们又摸近些观察:水边蒲草地上有条条浅坑,还有堆积的蒲苇,“这是鸟巢,它们安家了,应该会留下来。”

    青头潜鸭,冬候鸟的一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极高,也被视作生态环境向好的指标。

    2016年,荆州观鸟爱好者第一次在石首发现青头潜鸭,从此,那身着黑白“礼服”、闪着宝石绿光的青头潜鸭,就轻轻地落入了她们的梦境。

    这梦境,总会与现实重逢。

    2019年,刘华农和观鸟爱好者,从长江荆州段上游沿江而下,追寻青头潜鸭的足迹,先后在上津湖、菱角湖、海子湖发现了其踪迹。

    那一年夏天,荆江分洪区内最大湿地——崇湖,近300只青头潜鸭在水面嬉戏飞舞。它们时而从阳光下钻到阴影里,又从阴影里飞到阳光下,时而扑腾几下翅膀,打湿一片草丛,演绎着盎然欢歌的图景。

    水鸟安家,源自水土。水美土肥,群鸟毕至。江面是红嘴鸥的游园,长江滩涂是北候鸟的家,故道湿地里夏候鸟和冬候鸟轮流当值……荆江色彩,如此鲜亮!

    “江上白鹭一线飞,水中倩影长相随。”观音矶头,一名读着古诗的小学生问刘华农,是不是不久以后,我们也能看到江上白鹭飞?

    “一定可以!”刘华农肯定地说。

    这底气,源于眼前的美景,也源于数据——

    2018年,荆州市观鸟协会记录的野生鸟类共有289种,到2021年5月,增加至3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分别是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彩鹮、黑脸琵鹭、秃鹫、黄胸鹀。

    这些年来,鸟儿生活的轨迹告诉她,荆江两岸的人们,正用心用情用力呵护这份独一无二的宝贵自然财富!

    梅志刚与江豚初识,是在17年前的一个夏日。

    2005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读大一的湖北黄冈男孩梅志刚,在暑假中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做志愿者,并跟随科研人员来到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与野外科考。船只行驶在故道水面,突然,离船约300米处,一道灰黑色的身影一跃而起,快速地进入江面,紧接着,又一道跟上,同样在视野里划出优美的弧线……

    初遇野生江豚,一见倾心。“我好像看到了它们的微笑,这种‘接触’,远比在豚馆中见到江豚要令人雀跃,甚至这片原本陌生的地域,也突然变得亲切起来。”看着一头头江豚,优雅地跃出水面

    呼吸、换气,一种奇妙的感觉从梅志刚心底涌出。

    毕业后,梅志刚如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鲸类保护生物学,从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江豚。然而,2008年开始,几次野外科考,都让梅志刚痛心不已——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江豚野外生存环境大不如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约1000头,保种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受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委托,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候选区普查。监利何王庙故道是历史上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其常年自然通江,生态环境潜力好,成为排名第一的候选区域。

    故道中存在大面积的围网养殖,定制网、迷魂阵在水中密布,还有各种密集的捕捞船舶,每天清晨,一车一车鱼获被运走。2013年,梅志刚在监利何王庙故道进行考察研究时看到的这一幕,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看着长江江豚曾经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梅志刚仿佛听到了江豚对生存的呼唤,他急切渴望“长江大保护”,保护一江清水,保护江豚家园。

    2015年3月,监利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随即启动,并首批向何王庙迁入8头江豚,开始迁地保护。监利市给江豚生存繁衍“腾位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保护区水域的渔业捕捞、网箱养殖、洲滩放牧和农业污水排放等进行综合治理,并赎买了核心区渔民捕捞工具,杜绝核心区捕捞活动。截至2019年底,何王庙保护区已全面完成渔民退捕工作,223户渔民签订安置协议,退出该水域。

    江水奔腾依旧,渔船不见踪影。一年又一年,梅志刚在监利何王庙故道进行野外调查,深深感受到生态之变、江豚之喜。“迁入故道的长江江豚,在一年后就实现了自然繁殖,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后至今,故道内每年都能观察到有幼豚出生。现在保护区内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江豚三五成群,时而在水中跳跃,时而在浪花中翻滚,良好的生态条件,确保江豚在这里繁衍生息。”

    生机

    连传飞的桌上,压着一枚邮票,那是2018年8月发行的《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特种邮票。

    小小的邮票,描绘着培育新动能、产业升级的大蓝图——

    青山环绕的长江,如嵌在天地间的玉带,长江经济带沿线,一台台白色的风能发电机迎风转动,机械手臂舞着长袖,穿着防尘服的科研人员正在探索着新的科技领域。

    现在,这张蓝图已变成现实——

    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花园簇拥的厂房。

    “搬出了一片新天地!”荆州开发区农技路上,湖北汇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区仓库前,公司副总经理郑胜清点着即将装车的四氨基联苯:“这是我们新上的高端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2021年产值达1500万元。”

    汇达科技,2007年从北京招引而来,落户江陵县滩桥镇;2013年企业第一次搬迁,来到人口更稀少的郊区;长江大保护“一公里红线”划定后,企业再次搬迁,落户荆州绿色循环产业园。

    搬迁中,企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高技术生产线上淘汰了双甘膦一类低端产品,四氨基联苯等优质产品正在抢占精细化工和高分子领域的高端市场;曾经在车间劳作的工人,经历着他们不敢想象的人生——走进了“象牙塔”,在高等院校化工专业课堂,演算着如魔方般的化学方程式,用鼠标遥控百米之外的生产线;企业还捧回了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金字招牌。

    这蓝图里,传奇正不断上演——

    能特科技借搬迁之机,与帝斯曼合建益曼特,与天津药研院合建天科制药,还与博尔德和中泰化工重组新建能泰科技。“一变四”,让企业迈向国内化工行业顶端;

    奔跑在马拉松途中,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翰林高声告诉跑友,他爱荆州,荆州是安道麦的另一个故乡,安道麦要将荆州基地打造成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不仅要成为荆州骄傲,也将成为安道麦在全球最重要的基地;

    直播间里,一度沉寂的“活力28,一比四”广告声再次响起,洗手液、洗衣液、沐浴露等新产品,上线即被秒光,曾经驰名中外的民族品牌,在市场期待中再获新生;

    国内表面处理行业唯一上市公司——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落户荆州。在地下宫殿般的集约化隧道空间里,能同时处理18类含铜、锌、镍、铬、镉、氰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是目前全国处理废水种类最多的园区。现在,20多家省内外表面处理企业,在这个绿色平台抱团发展;

    ……

    一流农化基地、医药化工产业园、表面活性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荆州绿色循环产业园,如同一棵奋力生长的树木,粗壮的主干上分叉出新的枝丫,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生态

    荆江在变,从无人机的航拍图,从市民的随手拍,看到的是大美相册,分享的是无比自信。

    荆江在变,变在颜值,变在观念,变在生态。

    记忆中的明星城——沙市,是长江中游重要口岸之一,多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码头文化。2019年1月,荆州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16亿元保护性修缮沙市码头,让文化复兴,让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得到体现。

    2022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长江岸边,沙市洋码头文创园里,党旗飘扬,退役军人石勇等志愿者与荆州渔政工作人员迅速集结,兵分两路,一路乘船查看违禁捕鱼,一路步行捡拾长江岸线垃圾;

    2022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一场环保公益活动在江边临江仙公园启动。“我庄严承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长江,爱护母亲河!”面向长江母亲河,邓颖带领百余名生态环保志愿者立下铮铮誓言;

    ……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生态环保理念深植人们心间,更多社会力量汇聚,汇成推动长江大保护的洪流。

    水清、岸绿、景美,荆江,在悄然蝶变重生。

    乘游船看荆江壮美、望麋鹿悠然觅食、看江豚自在嬉戏、观青头潜鸭飞翔浮游……“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新画卷让人沉醉。

    一个个数据显示,长江荆州段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美在荆江,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美”——4年来,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由78.6%提升到92.9%,四湖总干渠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5年来,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PM平均浓度下降了38.3%、PM平均浓度下降了36%,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22.6%,达到87.4%,“荆州蓝”成为常态。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10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

    美在荆江,从“无鱼可捕”到“鸟飞鱼跃”——江豚种群数量已由70头增至100余头,麋鹿种群数量由550头增至1100头。2022年一季度,荆州市观鸟协会共记录到野生鸟类144种,分属于16目、47科。其中不乏中华秋沙鸭、白鹤、小天鹅、紫水鸡、青头潜鸭等罕见的国宝级鸟类。“开门见新绿、推窗闻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已经成为荆州市民的日常。

    美在荆江,从“辣眼睛”的砂石码头到“高颜值”的景观带——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复绿267处,腾退岸线55公里。“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63家。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6.69%,湿地保护率达46.39%。森林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的样板,系湖北唯一。

    美在荆江,从“污水横流”的不毛之地到“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洪湖、长湖拆除围网22.7万亩,退垸还湖还湿20万亩。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1189.93公顷,建有综合公园19个、社区公园或游园88个、带状公园4个、专类公园13个。全市4309艘国网锁定退捕渔船全部上岸,25693艘涉渔“三无”船舶被拆解、封存。

    人类对长江生态的“让步”,催生荆江两岸“好风景”,书写人民满意“好答卷”。呼吸着清新空气,漫步于荆江大堤,人们总要情不自禁为荆江岸线的整治成效点赞:“变化太大了!生活在这里真美!”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把长江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4年后,绿色已然成为荆州发展最耀眼的底色。

    看,水清岸绿鱼欢景美;

    听,长江精灵欢声歌唱。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4年来,荆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收获了丰硕的生态成果和人民的衷心赞誉;荆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运筹帷幄,637万荆州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交出了一份高分生态“答卷”。绿色发展永无止境,荆江之畔,荆州正接续书写生态诗行,尽情点染新时代的锦绣华章!

    江豚戏水。(郑启柏摄)

    麋鹿欢腾。(郑启柏摄)

    (报道组成员:代志武杨章池关咏霞黄巍薇肖潇郭江峰荆文静安娇姣张明金黄思明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