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01

筑牢“压舱石” 守好“米袋子”
——我市推进粮食安全工作纪实

    □记者安娇姣 通讯员王宜雄刘小莉

    “三夏”时节,荆州乡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市夏粮夏油丰收已成定局,全年农业丰收首战成绩骄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五年来,作为农业大市的荆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粮食生产更是交出一份精彩答卷。我市全年粮食产量已站稳90亿斤的台阶,并向100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迈进,全市每年生产商品粮60亿斤以上。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守好“荆州粮仓”,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就是为“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作出荆州贡献。

    着力提升产量品质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近年来,荆州粮食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切切实实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压实考核责任,落实惠农政策,抓实主体培育,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农业抗风险能力和优质稻产业发展水平……近年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市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

    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粮食生产大县7个,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市5个。2021年,全市水稻面积686.92万亩,产量382.22万吨,面积、总产均排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小麦喜获丰收,小麦收获面积244.8万亩,预计总产56.50万吨,是近六年来产量最高的年份。2022年小麦收购价格同比增0.2元/斤以上,可望实现亩增收180元以上。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三保一提”,即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今年,全市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067.4万亩,其中水稻691.7万亩,较上年增4.78万亩。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描绘现代农业新画卷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重大举措之一。我市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这得益于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我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并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优先用于保障粮食生产。截至2020年,我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03.7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9%。

    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农田建设管理考核中排名第一。我市4个县市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表彰,获得奖励资金2200万元,达全省获奖资金的五分之一。2019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生态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田建设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少硬化、不填塘、慎砍树”的要求,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塘堰湿地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去年7月28日到7月30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我市主办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训班。把荆州区和江陵县绿色农田项目作为现场教学点,让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学员对项目区的绿色农田十大工程五项技术、全智能化自动灌溉、淤泥固化及修复等有了直观印象。

    “农为邦本”。从吃干榨尽到藏粮于地,我市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公安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延伸,形成“打造花园农田、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藕池镇杨林寺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结合旅游理念,将水、田、路、树、村一体打造,栽植2725株银杏、200株桂花、300株樟树,增添游玩、观赏美景元素,力争实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下转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