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千年瑰宝焕新彩

    (上接第1版)

    在吾悦广场中庭,楚简制作技艺、汉绣、风筝制作技艺(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贝雕(洪湖淡水贝雕)、面塑、民间绣活、雕花剪纸、荆州糖画技艺等9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非遗传承人现场“炫技”,让市民感受到了他们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初心与匠心,领略了荆楚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让我市非遗薪火相传,近年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工作,特别是在沙市区,文化馆每年组织一批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与各社区、村进行文化“结对”,利用社区现有场地开设非遗工作室,定期对居民进行免费教学培训。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3个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扎根”社区,并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公益传承传播活动,将逐步形成“街镇有项目、社区有传人、周周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两千多年前的书籍是什么样子?”“‘罄竹难书’到底是什么意思?”镜头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有志,通过优酷“非遗江湖”直播间,揭秘古装剧里的竹简制作技艺。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激发创造活力,2020年3月,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优酷平台,开展“非遗公开课”网络直播活动。直播间里,黄有志详细介绍楚简的制作技艺,“楚简文字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非常重要。把竹筒切割、蒸煮后可以做竹简,刻上古时候的文字,连写带画,像小蝌蚪一样,很好看。”随后,他用楚简文字在竹简上书写祝福语,向观众发出问候。短短1小时,直播间吸引3万人“围观”,互动21.7万次。

    火爆的不仅仅是“线上”。

    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里,“00后”学生马广波正坐在漆艺工作室桌前,在为木胎上漆,小心翼翼,精心描绘,“刚开始接触漆艺的时候皮肤容易过敏,但在学习中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现在非常享受制作漆器的过程。”马广波是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18级学生,专修楚式漆艺,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工艺品制作(漆器)院校组一等奖。

    近年来,荆楚非遗传承院依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聘请非遗传承人带薪授徒,变传统师徒制为现代学徒制,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学艺。像马广波这样的学生,学院已累计培养近千名,自主创业或成为非遗传承院合伙人的学生已有近200名。

    久久为功让非遗“强”起来

    荆州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三国文化的汇集地、长江文化的富集地。荆州有着“西曲”遗响马山民歌、有着对我国部分南北路剧种产生影响的荆河戏,演出气势宏大的“挑担围鼓”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髹漆、木雕、刺绣、青铜器等制造技艺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

    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推进项目的申报、传承和发展,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45项、市级非遗项目10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人,拥有国家级传统工艺站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

    这份亮眼的非遗项目名录背后,是荆州市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久久为功。

    2012年,我市成立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设立非遗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工作坊,覆盖包括18项国家级和12项省级非遗项目。

    2015年,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手工体验课、漆工艺课程体验活动。每年来参加研学体验的学生和游客达5万多人次。

    2017年,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致力于振兴以楚式漆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

    2019年,非遗传承院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出“荆作·楚生活”文创品牌。漆器和文创衍生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每年定制漆器的订单金额近2000万元。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了荆州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的底气。

    在纪南文旅区,一个占地131亩,集旅游接待、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传习研学、民宿餐饮于一体的非遗工匠小镇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将建成大国工匠研学基地、荆楚漆都文化产业高地和国家级文旅融合体验目的地,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荆楚非遗工匠小镇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十八匠”系列大师工艺精品、旅游纪念品和十八匠APP和智能终端,常年举办全国漆艺传承发展联盟年会、“荆楚问漆”国际学术论坛、漆艺双年展等文化活动,开启研学经济、网红经济、会员经济等新业态,让荆州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