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致远黄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影响着一个村子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夏意正浓,水乡大地生机勃勃。近年来,洪湖市坚持筑牢基层组织“主阵地”、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抓好基层治理“主攻点”、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积极推广吴王庙村乡村治理“1351”模式(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等若干社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1个乡村治理组织架构,狠抓乡村治理中的干部任用、土地分割、社会保障等3个重点难点,通过“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法治人、以心聚人”5项创新机制,凝聚人心、盘活资源,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在1支驻吴王庙村12年不变的农村工作队和1个长驻村的第一书记帮扶下,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紧盯重点、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筑牢“主阵地” 优化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洪湖着力培育先进典型,并以此为榜样,推广成功经验。 2022年全年,分4个片区开展4期基层党建“整乡提升”拉练观摩活动。5月7日开展第一期,以学促进、以学促行,围绕“党建+”分享村级发展经验。通过示范拉练,展示风采、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织密织细“责任网”,管强用好“施工队”,齐心协力“搬石头”,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子落”促“全盘活”。洪湖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等做法,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生动实践:府场镇4个村均与本地企业开展组织共建;乌林镇打造5个中心村,通过中心村带周边村建立联合党委,实现互助共进。 学,是干事的起点;比,是成事的前提。 为了让广大基层干部、基层组织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乘风破浪的锐气和勇攀高峰的志气,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创先争优、比学赶超。今年以来,洪湖着力开展“党建引领大竞赛”活动,围绕基层组织建设五个要素、五大功能,每月列清单、季度一评比、全年总排名。深化“五星级”党组织创建,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持续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严把“头雁”队伍质量关,完善“选、育、管、用”长效机制。 一次评比就是一次提升。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洪湖各乡镇村组不断优化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布局和功能,推进党务、村务、医务、警务、服务“五务合一”,近年累计投入近2亿元,高标准建设143个党群中心,并按“一村一品”思路,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展馆、特色产业展馆、村史馆、民俗馆等。落实“一站式”服务,把十大类39项审批服务项目权限下放到乡镇,九大类26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放到村,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多跑腿”,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党建搞起来,环境好起来,村民富起来。随着党建“主阵地”的不断完善、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洪湖各村党组织带头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目前,洪湖村党组织和“两委”干部领办合作社共233家。曹市镇胜利村成立军富劳务合作社,为引进的蔬菜种植企业雪萝公司提供劳务管理服务,高峰期每天聘请劳工180余人,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劳务服务费25万元。曹市镇向红村领办贵舫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兴建蔬菜大棚,发展瓜果蔬菜种植采摘、黑斑蛙、稻虾连作等特色经济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成功带动220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6户)。螺山镇中原村“两委”投资150万元,领办成立洪湖市共享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两委”组织、农户联营发展的方式,流转土地136余亩,带动18户农户就业,年增加集体经济15万元。 每个跳动向上的增收数字,不断激发着乡村振兴的活力,更激励着洪湖各级党组织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致富的脚步不断向前。 选好“主力军”建强战斗堡垒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打造一支有温度、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队伍,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阵地作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洪湖市吴王庙村尝到了“主力军”带来的甜头。该村村支部书记余光宝到任后,直面“村集体经济长期为负数”的问题。他带领党员干部在土地分配上做文章,实行“一碗水端平”。抓党建、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车头”作用,做到书记“点灯”、党员“亮灯”;走近村民,懂民心、知民情,在纾民怨、解民忧上下功夫,赢得村民拥护;抓廉洁、得民心,村干部们“干净”了,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对集体事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党建引领,吴王庙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村里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还清历史债务,还成立2个合作社,由“后进村”一跃成为“湖北省十大美丽乡村”“荆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洪湖,这样“美丽转身”的乡村故事不断上演。培养一支“能带头”的党员队伍,选派一支“留得住”的驻村队伍,打造一批“离不开”的乡土人才,正是洪湖选好建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洪湖开展党员“带头传承红色基因、带头保护绿色家园、带头开创金色产业”主题活动,以村为单位组建党员“三带”志愿队,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处等设岗定责,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汊河镇“虾稻连作”、万全镇“藕带种养”、滨湖街道“河蟹养殖”等产业集中地,建设党员致富带富示范基地,扶持培养党员致富带富标兵100多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持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敢担当的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带动培养懂发展、善治理的农村干部。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准选派84支工作队396人驻村工作,与村党组织实行工作捆绑、责任捆绑、考评捆绑。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4名农业和水产专家,包乡镇定期开展科技指导服务。落实选调生到村任职工作,近2年招录的13名选调生均在村任职。 同时,加大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一村一名农技员、一户一名技术能手”目标,每年举办农业技能培训30多场次,辐射农民1万多户。 一方面,最大限度调集干部人才资源,推动“人往基层走”;另一方面,集中物力财力固本强基,推动“钱往基层投”。通过农业招商、土地流转等措施,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吸引更多人落户农村。去年,洪湖市新增专业合作社108个,新增家庭农场30个。 聚焦“主攻点”推动“三治”融合 “三治”(自治、法治、德治)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前提。 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乡村地区熟人社会的基本模式依旧没有改变,乡村治理情况错综复杂。在乡村地区做好治理工作,必须在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础上,充分用好农民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事情农民办”。 为铺好自治“奠基石”,近年来,洪湖各乡村坚持“一月一议”推进民主决策,结合支部主题党日,将每月28日设为“阳光议事日”,由村党组织主导、相关理事会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研究商议重大事项。“一季一晒”加强自我监督,每季度通过公开栏、会议和广播等形式公开“三务”(党务、村务、财务),重大事项随时公开。“一村一约”规范自我管理,统一组织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明确各类理事会职责和运转流程,规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如果说“自治”是基础,那么法治就是保障。为充分发挥法治“定盘星”作用,逐步增强乡村基层治理能力,近年来,洪湖依托乡镇综治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司法公共服务,21个乡镇区街道均设立综治中心,“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233个行政村全覆盖。组建服务团队,村级设立矛盾调处理事会,成立“平安洪湖赤卫队”,常态化开展矛盾调处和治安巡逻工作。完善调处机制,对矛盾纠纷进行公开听证,“有没有理大家评,合不合法专家定”,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洪湖借助道德手段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并结合乡村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以及非正式规则,进行更加有效治理。情、理、法三位一体的文化特色,依然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吴王庙村近30年无人越级上访,便是洪湖乡村治理成效的集中展示。 为用好德治“润滑剂”,近年来,洪湖坚持思想引领,依托刘绍南故居等10多处红色教育基地,设立农村“微党校”,定期开展政策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以文化人,深度挖掘村史、民俗,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促进移风易俗。沙口镇刘桥村挖掘村名来历,打造“孝”文化为核心的村史馆,极大增强村民凝聚力和自豪感。坚持典型引路,市镇村分级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形成良好氛围。 投身“主战场”促进产业振兴 致富,是乡村振兴的目的。 农民要致富,产业须先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必须强化发展“第一要务”。 近年来,为推动村民致富,洪湖市坚持以“思想破冰”大研讨为契机,狠抓“双优化”专项治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开展“八大竞赛”活动,引领党员干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积极投身经济发展“主战场”。 做强特色产业。加强农业产业规划,立足水资源,做大“水文章”,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30万亩再生稻、30万亩水生蔬菜、50万亩河蟹和7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小港村、沙口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特色品牌,“洪湖莲藕”成为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小龙虾产业跻身全国十强县市前三,洪湖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 发展镇域经济。细化镇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分类制定考核奖惩办法,狠抓镇域经济导向。坚持高位推动,明确3名市领导担任3个工业乡镇“第一书记”,组建专班进驻,做好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等工作。着力攻坚闲置用地、停建项目、停产企业盘活重组,峰口镇、万全镇整合闲置厂房和土地,对接武汉打造“服装小镇”,成效明显。坚持全员招商,出台村党组织书记招商奖励办法,选派210名干部驻点招商。 壮大集体经济,着力开展“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三清一治”行动,全面整改问题合同、激活闲置资源、规范使用管理,疏通集体经济“源头活水”。截至目前,洪湖市21个乡镇区街道共处理问题合同574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38万元;收回长期被霸占资产6项,资源918.09亩;清收债权512笔,涉及金额438.95万元;6月份债务化解进度为66.35%,环比增长10.45%。 去除顽瘴痼疾,方能行稳致远。洪湖深刻分析自身基层党建的短板和不足,聚焦上级反馈的2个方面5个问题和自查自纠的4个方面11个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做文章,加强源头治理,靶向施策破题;强化集中督查,督进展、督成效,查责任、查作风,推动整改落地落实,坚决杜绝反弹回潮,在明职定责、监督执纪、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做到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党旗引领新征程,笃行奋进新时代。洪湖正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在抓组织建设、机制创新、挂钩帮扶、典型培育方面做足功夫,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