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吴杰李天然通讯员靳组宣 淅沥的小雨,挡不住建设的热情。近日,在监利市红城乡复兴村,三台推土机正在作业,泥土翻滚,土香四溢。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外出务工村民抛荒的“巴掌地”,面积小、块数多,大多荒废,杂草横生,十分可惜。 为充分利用资源,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村“两委”班子摸清荒地底数,逐户征求村民意愿后,将一家一户的“巴掌地”改造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田”。 复兴村党支部书记潘新建说:“如今,这片340亩土地,将由村集体经济开发使用,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种植大片黄豆、芝麻、玉米、菜籽等农作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0万余元。原承包户每年也可获得土地流转费。” “荒土地”变“金疙瘩”的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澎湃向上的“红色力量”。 千里沃野披锦绣,“农”墨重彩绘新篇。近年来,荆州市委以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全力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头雁”。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正日益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 今年1月7日,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二楼会议室笑声朗朗、热闹非凡。铜铃岗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2021年度股东大会举行。 经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拿出80万元分红。村民们拿到“大红包”,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在2010年以前,八岭山镇铜铃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2018年换届,“90后”返乡青年马聂当选村支书。 当了“领头雁”,就要有担当。马聂反复思考,决定带领全村一起发展乡村旅游,推行以“农旅融合”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村委会+发起人+村民”的股份分配模式。 “拿钱出来建合作社,能不能赚钱?”一时间,不少村民犹豫不决。 “党员带头,先干出样子!”在村干部带头下,106名村民凑钱入股,集资670万元,其中党员21名。 2016年9月,马聂带头创办铜铃岗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发展农庄餐饮、蔬菜采摘、森林游乐、研学教育、农趣体验等项目,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收入超千万元。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