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01

走创新之路 让非遗“火”起来

    □本报评论员曹歌

    “传承创新、楚韵荆州”荆楚非遗秀暨2022年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活动举行以来,非遗成为市民口中的热词,很多市民都表现出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和荆楚文化有关的非遗创意产品在各大旅游点的销售大幅增长。

    荆州历史悠久,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分布广泛、遍布城乡。传承和保护好非遗文化,既是对先人的一种敬畏,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然而,要想将其保护好,并继续发扬光大,绝非易事。事实证明,只有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才能让荆州非遗“活下去”“火起来”,重新焕发生机。

    要创新非遗传承的方式方法。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承大部分还是“师带徒”“父传子”这种单一的方式,由于受环境、个人喜好、天赋条件等因素制约,导致非遗传承常常出现传承中断或者技艺缺失,导致很多古代非遗湮灭于历史长河,让后人徒发浩叹。因此,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传承方式方法,要在坚守传统“拜师学艺”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让传统非遗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非遗、走近非遗、喜欢非遗,唤醒年轻一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把非遗传承的“独角戏”汇聚成“大合唱”。

    要创新非遗传承的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借助各种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和各种新的传播手段,让人们在近距离的视角了解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把传承人打造成“网红”,全方位、立体展现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让古老的非遗“活龙活现”。广西、广东两家电视台联手打造的中国经典竟演节目《国乐大典》,河南电视台的春节、中秋晚会,故宫的各种文化创意“网红产品”,全息投影和真人演绎相结合的荆州方特东方神画的情景剧《屈原》等,都实现了圈层的突破。事实证明,只要现代形式和传统内容完美结合,非遗必将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只有实现“自我造血”,非遗才能告别“人工浇灌”,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要将非遗融入生活、融入社会。非遗文化本来就是古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只是为传承而传承,要更多地与现代社会接轨、“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荆州非遗中的地方戏曲、漆器髹饰、葫芦烙画、磨鹰风筝、楚绣技艺、淡水贝雕、雕花剪纸、微雕技术等,都是可以和百姓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既要保持其传统技艺不变,更要对其进行文化创意和产品开发,将传统非遗变成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群众性文艺节目”“网红产品”,从而吸引大家的眼球,让非遗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得以更好传承。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着荆楚人民对荆山楚水的历史记忆和宝贵情感,凝聚着楚先人的智慧与精神财富,需要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火”起来,代代传承,永葆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回归传统,在保证非遗内在文化精神“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创新发展,众多荆州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能赢得人们的喜爱,焕发时代风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