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记者安娇姣通讯员王宜雄)7月3日至5日,我市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对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农作物影响较大。7月6日起,,为田间作物“把脉会诊”,给农业生产“开良方”。 在本轮强降水过程中,荆州区弥市镇里甲口村累计降雨量达到155.7毫米。6日下午,专班人员来到里甲口二站,指导抗灾生产,督办抗灾进度。里甲口电排站承担着涉及公安、松滋、弥市排区216.6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该站二站建成后,农田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现场,农业、气象专家看到水流喷涌而出流入虎渡河,认为全力抢排能大幅减少田间作物受淹时间,可最大限度降低损失。随后,专班人员来到弥市镇太平桥村,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指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做好抢渍排水、防控病虫害等工作。 据了解,7月3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及时发布汛期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各生产主体做好防灾准备,并发布《近期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雨情发生后,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组织农业专班和应急专班深入渍涝一线查灾、核灾,准确研判渍涝灾害情形、程度和损失,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专班人员迅速下沉到渍涝严重的乡镇村组开展抗灾现场督导,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到田间开展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