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黎国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云桥,由荆沙河南岸向北拍摄。 白云桥位于荆沙河上,明清时期为水陆要冲,是荆沙两城重要的交通节点。关于其历史沿革,清光绪时杨吉作有《重修白云桥记》叙述颇详细,现录于下: 白云桥在府东南四里许,左通沙镇,右接郡城,舟车之所辐辏,商贾之所往来,终日攘讓,莫不于是乎问津,诚冲衢也。明嘉靖间,葛公创建石桥,以济行人,后经兵燹,日就倾圯,盈盈一水,遂病于涉。余祖黄公心窃悯之,爰于康熙四十八年捐貲重建。百余年来,咸赖其利济焉。惟地势稍平,桥洞微低,每当度秋泛涨,舟楫辄阻滞。且两旁未设扶栏,行者或值深夜,不无颠越之虞。余恒欲更张其制,并补所未备。而工费浩繁,独力难举,有怀莫伸者,盖亦有年。癸未春,商之邑人熊公,公慨然许诺,倾囊相助,并佐予经理其事。于是鸠匠庀材,经始于甲申二月,凡八阅月而告峻。桥洞增高四尺而赢,左右添设石栏十二丈余。今而后击楫者自在而行,庶不忧于挂碍,举趾者从容而进,无所用其趑趄。功虽艰而利实薄矣。余以衰朽之年,何能兴兹盛举?赖熊公好善不倦,尽瘁斯役,厥功甚伟;更承尚义诸君,捐貲乐施,玉成其事。是不可不传诸久远也。故特志其梗概云。(《光绪荆州驻防八旗志卷16》) 根据碑文可知,该桥在明嘉靖年间由“葛公”改建为石桥,清康熙四十八年杨吉的先祖“黄公”再次重建,但该桥始终存在诸多缺憾往往造成不便。首先是地势低洼桥洞较矮,每当涨水时节船只无法通行;其次是桥上未安装栏杆,有比较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本地商人“熊公”出资进行改建,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兴工,历时八个月完工。新建的白云桥,桥券升高四尺,桥上添设栏板十二丈。整个石桥为单券石构桥梁,虽离该桥完工已过去三十余年但桥梁的整体状态还算不错。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一侧设有20根望柱与19幅栏板,栏板上雕刻有荆沙地区流行的如意云纹,这套栏板当是上文所述光绪十年添加者。孔券中间设有戏水兽面,孔券两侧下方有较长的石构燕翅驳岸。桥的南岸设有石碑亭一座,推测该碑即是《重修白云桥记》。整个桥梁造型美观大方,特别是拱券的弧度展现了东方桥梁迷人的魅力,以至于西洋摄影师不厌其烦的对该桥各个角度进行了取景拍摄。 关于白云桥名字的来历,沙市志略上有如下记载: 白云桥,明嘉靖中建,原名龙陂桥,康熙四十年重修,更今名,以毗近张孝子墓,取白云望亲之意。(《沙市志略卷五》) 王百川先生认为白云桥的名字是因为桥附近有孝子张廷贵的墓,有白云望亲的意思,这个说法流传颇广,多书引用,但实际上恐系讹传。白云望亲这个典故取自《新唐书·狄仁杰传》,说的是唐代名臣狄仁杰年轻时候在山西并州做官,有一次他登上太行山,由于思念父母便朝河南的方向眺望,望见家乡方向上空飘着一朵孤单的云朵,他指着云朵对属下说我的父母就住在那朵云下方。他站在那里怅望许久,直到云朵飘远后才离开,以后常以此典比喻远在异乡思念父母故乡。 《沙市志略》对张廷贵事迹有多处记载,现录于下: 孝子巷,在上街。明孝子张廷贵旧居,有传,详人物。廷贵犯烈焰救母,俱及于难,邻里呈状于官,邑令刘以明旌其宅里,郡守王元敬表其墓门,乡宦曹忭撰碑记事实。惜历来修志者失采,今仅于模糊中辨之,事在隆庆庚午年。(《沙市志略卷四》) 张廷贵,素业庖丁,父早丧,养母以孝闻。母疾,曾刲股疗之,得愈。一日廷贵外出,会邻火延烧,廷贵犯烈焰入室救母,并燔焉。事闻,官绅士民为之表墓而旌闾。(《沙市志略卷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云桥,由荆沙河西向河东拍摄。 白云桥现状,2022年4月拍摄。 明孝子张廷贵墓在白云桥北,事详前孝子巷。(《沙市志略卷十》) 由上可知,张廷贵明隆庆年间居住在沙市孝子巷(旧名不详),早年丧父,以厨师为业,对待母亲十分孝顺。一次由于邻居失火,延烧到他家,他奋不顾身犯焰救母不幸双双遇难。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孝道,为其立碑明旌,大家为了纪念他的事迹将其居住的巷子改名为孝子巷,王百川发现此碑后将其录于志中。但这个说法最早的来源应该是《乾隆江陵县志》: 白云桥,在刘公祠左,明嘉靖中建,国朝康熙四十年重修。泓然一渠直绕郭间,东南有张孝子墓,倘即白云思亲意耶?旁有白云阁,煑浆以饮行者,夏秋间纳凉于此,棹迎乱碧,塔竖孤青令人有濠濮閒想。(《江陵县志》) 我们注意到,乾隆江陵县志的编撰者对白云桥的名字只是提出一个猜想,并不是一种有根据的说法。细推过来白云望亲的典故用在这里并不十分准确,虽然都是记录孝行,但白云望亲的着眼点是在异乡的游子对父母家乡的思念,张廷贵显然并非客居,身后也与母亲同葬一地,使用此典恐不恰当。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光绪荆州府志》《沙市志略》又进一步的提出白云桥是在康熙四十年重修后由龙陂桥改名为今名的,但这个说法并不见于早期的材料;又根据杨吉《重修白云桥记》康熙重修是在四十八年,是否为同一次维修尚难断定,其中的记载的真实性不得不让人生疑。 又根据明代中期的文献: 白云桥,在公安门外四里许便河上。(《嘉靖(正德)湖广图经志》) 白云桥,公安门外四里许,便河上,徽人方鎡自覆以屋。(《嘉靖荆州府志》) 显然在张廷贵事迹发生以前(明隆庆年以前),白云桥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白云桥的名字当与张孝子无关。我们注意到自明代始桥旁便筑有白云庵一所,桥与庵相辅相成,两者休戚与共。孔自来就曾提到“白云桥……飞虹架树,湍摇隅俯仰云霞,大堪嘗息。傍有白雲精舍,閒靜寡塵,因梁氏剎並受通称矣。”可见桥与庵的名字密切相关,两者联系紧密。 又据汪道昆《太函集》记载“荆州西度河出沙市,故老方镒、方鎡为桥曰白云桥,旁筑一庵曰白云庵……”。此记载与嘉靖荆州府志完全吻合,由此可知此方氏即可能是前文修桥记中提到的葛公,白云桥木改石后,桥上可能建有廊,与清代的桥形制略有差异。在方氏修桥几十年后,方氏族人方景真再次组织维修了白云桥,关于方景真还流传着一则他与白云桥的故事。方景真出生于安徽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本来他的家族希望他能走上科举的道路,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由于父亲生病不能持家,他被迫弃儒从商。命运的改变,反而展现出了他杰出的商业才能,早年间便在山东的棉花贸易中展露了头角。他为人仗义,总是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有侠者之风,所以明代汪道昆在其《太函集》中为他专门列有“儒侠传”。万历时期他准备从荆沙前往四川做茶业贸易,看到荆沙河上自家“大父”兴建的白云桥损坏十分严重,于是独自出钱将其修缮一新。碰巧此时本郡的张知府正好奉命疏浚河道,看到白云桥修缮的不错,于是便把修桥时刻在桥上的方氏名字抹去,把功绩记在了自己的名下。这位张知府离任后,群众们打抱不平,要求官府恢复方景真的姓名,景真知道以后笑着说道“利在桥,不在名,且桥在名亡,则亦未尝不利,桥亡则利俱亡矣,焉用名?”,众人听后,无不佩服方景真过人的见地,赞到“此长者之言也”。 明代方氏修桥的事件,揭示出明代徽商把荆沙地区作为入川的前哨站,大量的人员物资在这里聚集,是明清川楚商道的一个缩影。据《光绪荆州府志》记载,白云桥前曾有安徽会馆,可见白云桥一带从明至清末一直为徽商的一个据点,经营达数百年之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白云桥成为荆沙两城人力车地盘分界点。人力车源自日本,所以又叫东洋车、黄包车。清朝灭亡后,荆沙地区大量失去经济来源的满族八旗子弟进入这个行业。1912年沙市同时成立履泰、均益两家人力车公司,后合并为“履泰益人力车出租公司”(简称车行),有车356辆,到1927年发展到700多辆。1924年江陵大同车业公司成立,有车200辆。此后,江陵、沙市人力车以白云桥分界,凡乘车往返江陵、沙市者,均需在此换车前往,双方不能越雷池一步。1929年,江陵、沙市绅士出面,邀请专员及两车业公司老板磋商,才打通了白云桥界限,至此,江陵、沙市人力车得以相互通行。日军占领荆沙后,人力车逐渐衰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取缔人力车,到解放初五十年代逐渐淘汰。人力车白天一般停在江边码头等候轮船,比较集中的场站有拖船埠、刘家场,五一路口、金龙寺附近及白云桥等地。人力车可谓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荆沙地区的一个标志性的景观事物,一些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荆沙民国时期人力车的影像,人力车夫大都戴着大檐帽,赤裸上身,穿着草鞋,洋车设有敞篷竹帘,在公共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无疑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项。 1940年,荆沙陷落前夕,国民党军三十二师师长王修身于6月4日在沙市公共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他申明要与荆沙共存亡,要求各界人等各安生业勿得自相惊扰,影响治安。到了第二天(6月5日)他命人将白云桥炸毁,表示他背水一战的决心。但背地里三十二师的主力早已撤出荆沙,这些行为不过是为了虚张声势,稳定民心罢了。可惜的是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桥就这样被“牺牲”破坏掉了,战后桥面经过修复后尚可简单通行,据沙市地名志记载,残存的古桥拱券孔径4米,桥长20米,宽5米,桥的拱券西侧一面已经大部分坍塌。国军炸毁该桥后,日伪时期在白云桥的东侧几百米的位置新建了一座“新桥”是以为襄沙公路桥,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焚毁,1950年重建,为石墩木板桥。1968年改建汉沙公路时又在“新桥”东南600米处新建钢筋混凝土板桥,亦名“新桥”,原新桥改为“木新桥”。1984年“新桥”改建为桁架拱桥,建成后更名为白云路桥。 既然新白云桥已经矗立于荆沙河上,旧桥自然就成为了“古白云桥”,1986年沙市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古白云桥,限于当时的文物保护的认识,旧桥遗存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原有形制亦未得到有效尊重。建成后的白云桥改为三孔石桥,整个造型较清桥略为逊色,但不失为一处有益的风景名胜点。桥北岸,复设有“古白云桥”龟驮石碑一座,阴面为《重建白云桥碑记》。2016年7月,大风将石碑碑帽吹落,龟头被砸坏,现已经修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云桥。由荆沙河东北岸向东南岸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