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熊丹 编者按 荆州大学城片区,不仅是荆州高校集中发展片区,更是立足荆州,激发科创动力和人文活力,带动城区“西进南优”的重要承载区和综合功能片区。 一年多来,从启动规划到奠基动工,我市各相关区和部门铆足干劲,迅速掀起大学城项目建设的热潮。 今起,本报推出“聚焦荆州大学城建设”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荆州大学城建设背景,记录建设进展,见证发展变化,展望未来图景。 古城之南、长江之滨,一座新城正悄然崛起。 7月12日,荆州大学城建设现场。林立的塔吊在空中挥舞长臂,一栋栋建筑日夜拔节生长。 凌空俯瞰,荆州大学城5.2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大学城城市展厅、中央公园、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初露芳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不久的将来,荆州大学城这片热土上,将展开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强劲动能。 “校城共融”的孕城之机 建设大学城,并非荆州一时一地之策,而是这座城市谋局长远的战略。 2021年12月,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然而,这个中心的支撑是什么、地标在哪里、增长极哪里来? 市委书记吴锦强调,要按照产城校一体化、校区社区园区相结合发展理念,切实推动产校融合、人城共进,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大学城,为荆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 荆州是全省科教资源大市,高等院校数量仅次于武汉,有科研院所300多家、在校大学生近15万人。 但荆州教育大而不强:曾经3所本科院校合为1所,高校能级不足、布局分散,高职多、本科少,技能应用多、技术创新少。 2021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荆州大学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考。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志红指出,要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创新主动仗,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大学城打造成科技创新大走廊和省级区域创新应用中心,形成创新策源地。 这一年,荆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提出“1+4+1”的荆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建设涵盖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荆州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和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