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望新城崛起 迎古城巨变

    (上接第1版)

    这一次,荆州大学城以打造“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江汉平原科创动力源”为发展目标,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基础设施、优化服务配套,推动大学抱团集聚、集中发展,实现从“独立功能区”向“特色副中心”转变。

    “聚人育产”的建城之道

    教育兴城、科技兴城,国际国内已有诸多探索。

    英国剑桥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均因大学城建设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美国硅谷,更是依靠斯坦福大学城电子软件领域顶尖科研成果,成为世界微电子之乡的发源地。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先“孕城”,再“聚人育产”,荆州围绕“城、人、产”融合发展目标,提出“连城脉、塑格局、强产业、融城区、营特色”的规划策略。

    连城脉——道路交通体系重组,将科创大走廊连通城区,改变目前大学城的孤岛区位,促进大学城融入大荆州整体空间格局。

    塑格局——将生态、绿色、人文、共享作为激发创新的空间基因,联动古城水环,构筑“城市副中心—社区中心—邻里中心—科创中心”的四级城市中心功能体系。

    强产业——围绕科创、智造、孵化、服务构建高质量产业生态闭环,打造学苑路科创发展轴、太湖港产业发展区、荆李路产业发展区、高教综合发展片区和以科创为核心的科创中心和科创基地,形成“一核一轴三区多点”产业功能布局。

    融城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空间互促,构筑“城校一体”空间格局,建设开放包容型的大学城。

    营特色——创客商街、科创坊、总部科创园、荆州科创港、大学生电商创业基地……在大学城核心地段,打造功能集聚的城市副中心。

    高校环绕、校城深融、产业裂变……“学”之所向,“城”以培之,一座城市的“脊梁”在这里延展,必将筑起荆州创新发展新高地。

    “西进南优”的兴城之变

    荆州中心城区西部,古城以南,高新区以东,这里是以高教、产业功能为主的相对独立片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地块尺度大、路网密度小,一直是荆州市民心中的“后卫”。

    建设荆州高校集中发展片区,成为优化城区骨架、带动城区“西进南优”的关键之举。

    2021年5月,我市启动《荆州科创大走廊(大学城)片区规划》编制工作;8月,启动荆州大学城概念性规划及重点片区详细规划设计;10月,大学城概念性规划汇报会召开;11月,市规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规划》。

    2021年11月11日,大学城规划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向全市广大干部发出动员令:大学城项目已经具备“铺开战场、由蓝图变为现实”的基本条件,要咬定目标、齐心协力、大干快上,迅速掀起大学城项目建设热潮。

    启动、奠基、动工……一条条路网打通,一个个项目实施,宏图渐起、城南日新。

    荆江大道(御河路—西环路段)、凤凰路(西环路—九龙渊路段)、工民路(学苑路—荆江大道段)、屈原南路(新风五路—荆江大道段)、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大学城城市展厅、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工,城市展厅即将投运,中央公园主体初显。

    如火的7月,热浪翻滚。记者穿行在荆州大学城建设工地上,只见这里汗水与泪水交融、速度与激情迸发。

    一年提升、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大学城重点打造5.2平方公里核心区,加快形成“五横十纵两通道”的路网格局,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创造了令人赞服的“荆州速度”。

    三年强基、五年成势、十年焕变!大学城发展成熟后,将为荆州市“461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进智造、科创服务、智慧健康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24.8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定将成为一片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撑、同频共振的发展热土。

    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人才聚集、科技赋能,大学城深植的科技创新基因,必将推动荆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引领古城迈入新的发展时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