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吴杰李天然张林通讯员王晓龙 春去秋来、日升日落,他们行走在街头巷尾、穿梭于小区楼栋—— 在疫情防控战场上,他们筑起“钢铁长城”;在矛盾调解中,他们化身“解铃人”;在平安宣传时,他们成为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楼两长”。 2020年9月,沙市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沙市微邻里”模式,在小区楼栋组建“一楼两长”队伍,全面疏通社区治理“毛细血管”,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 这是“沙市老姨妈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和全新演绎,更是沙市区以“楼栋之治”夯实社区“治理之基”的有益实践。 今年1月,该区申报的《探索建立“一楼两长”制度做强社区微治理》,入选全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成为湖北唯一。 强队伍:“一楼两长”打通基层治理“最末梢” 在沙市,有一种精神叫“老姨妈精神”,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发展进步的巍巍大厦,早已成为沙市人的精神标识。 新时代,如何让“沙市老姨妈精神”历久弥新、持续焕发活力? 疫情期间,沙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高擎党旗,统筹各方力量,扎牢基层治理底盘,打赢一场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战时”回归常态,“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又该如何深入推进? 作为荆州主城区,关于社区基层治理的这两个“时代命题”,是摆在沙市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战时”的经验可资借鉴:把组织建在小区内、把党员编进楼栋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每个楼栋配备1名党小组组长、1名楼栋长,让楼栋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新阵地。 2020年7月,《沙市区小区党组织、楼(门)栋党小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沙市区楼(门)栋长队伍建设的通知》发布——通过“沙市老姨妈精神”赋能“一楼两长”,催生“1+1>2”的强大“栋能”。 沙市区全面打破隶属关系和管理壁垒,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社区无职党员、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等资源,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全面激活基层党支部“微细胞”。 党支部建在网格上—— 成立小区党组织348个,划分楼(门)栋党小组1862个,覆盖居民楼(门)栋5327栋,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盲区,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向小区、楼(门)栋延伸。 党小组建在居民身旁—— 全区范围内,共13567名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下沉报到,1862名下沉党员主动担任楼(门)栋党小组组长。 楼栋长从居民中产生—— 按照每名楼(门)栋长服务30至50户标准,全区共配备4583名楼(门)栋长,人选从社区“五老”、退伍军人、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对象中公开招募。 阵地就在居民家门口—— 用好社区服务群众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小区党组织“一支部一阵地”建设,落实小区党组织阵地379个,让党员不出家门就能开展活动。 “一楼两长”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解放街道北湖路社区龚珊珊充分发挥楼栋党小组组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线上建立楼栋党小组微信群+线下党员按楼层包保到户”的方式,组织楼栋党员认领“微心愿”,为居民解决不少“小问题”。 崇文街道洪垸社区蔚蓝水岸小区党支部第三党小组组长薛冬梅,发挥职业优势,宣传健康知识,特别是提醒老人防范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提起她,居民们赞不绝口:“冬梅就是我们的健康师!”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