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朝如果少了李白、杜甫,也就少了气吞山河、辉煌灿烂;宋朝如果少了苏东坡、辛弃疾,也就少了把酒问青天、醉里挑灯看剑。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且就洞庭赊月色,本都与松滋无关。然而,酿酒人头脑灵光,借来“将船买酒”,把“白云边”扯来作了自己的酒旗幡。时至公元2022年,松滋“白云边”酒企年利税已达10余亿元,可谓赚得是盆满钵满。不能讲效益全靠牌子,但名牌效应从来就不能不讲。就善于利用资源这一方面,老实说,石首人不及松滋人。松滋没有的,松滋借来据为己有。石首有的,石首却麻木不仁,知道好,又不知好在哪里?著名作家碧野先生溯江而下:金松滋、银公安、玉石首,金银有价玉无价,石首最美最宝贵。石首是最后一站,吃了人家的“笔架鱼肚”,当然要讲几句好听的话,即便松滋、公安闻讯赶来扯皮,早已溜之大吉。尽管如此,谁金谁银谁玉,最终还得靠发展说话,靠山水的面貌比拼。 石首确实是美的,有山有水。山,妩媚秀丽;水,蜿蜒多情。江汉平原,县城里有山的很少;一江两岸,九曲回肠更是稀罕之境。 玉石首很贴切,鄂南明珠也当之无愧,然而耳熟能详之后再叨咕会不会起到催眠的作用?叨咕多了,耳朵里长没长茧子?无可奈何之际,我们可不可以试着换上另一张名片“粉红石首”来介绍自己呢?不要觉得小气,“粉红石首”可是有大来头的! 李白经过石首,杜甫来过石首。杜甫《发刘郎浦》一诗,因把石首写得太灰暗,讨不到石首人的欢喜,少有人知道。黄庭坚、张璧(石首人)、袁中道不仅到过石首,写过石首,而且还满怀热忱地向世人推介石首迷人的景色! 最是那横空绝世的苏东坡,一首《戏作鮰鱼一绝》,带给石首无穷的财富资源和荣耀资本,这么高大上的广告词,石首又有几人知晓几人吟诵呢?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宋朝的苏东坡是旷世奇才、全才:画家、书法家、佛学家、诗词大家,还是入乡随俗、突破地域的美食家。 《石首遗风》记载:“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这首家喻户晓的民谣幽默、诙谐、原生态,苏东坡在此基础上充分摇动了他的诗情,发挥了他的想象,不吝他的赞美。 鮰鱼、河豚都是产自大江大河的美味佳肴,那柔软细腻的鮰鱼不仅身段没有骨刺,就连白天歇在石洞的粉红色的脑壳也好像没有骨头,吃起来酥嫩得很。河豚虽也是美味,可是毒性很大,品尝时担心受怕觉得很危险。而与之齐名的更加雪白的鮰鱼呀,特别爽口放心,不会给人带来毒害。捎一句话给天公与河伯:你们何不将鮰鱼这些美好的品质也赋予所有的水之精鳞身上啊! 石首的先人们没有辜负大自然,也没有辜负苏东坡,倾情烹饪,世代相传,硬是把“粉红石首”端上了御宴,把“笔架鱼肚”做成了贡品。 “粉红石首”是一道菜,用整条鮰鱼红烧或者糖醋煎焖;“雪白河豚”也是一道菜,原材料不是河豚,而是鮰鱼块、片,或煮或蒸或下火锅。石首人烹饪鮰鱼的方法有几十种,听说过有石首鮰鱼全席,毕竟未能品尝,不敢信口开河。但对于上述两道美食的体味,还是有一些心得的,虽然算不上美食家,毕竟也是半个“好吃佬”。“白、粉、香、鲜、糯、嫩、绵、涎”,这八字特点一个都不能少,那才算是“石首正宗鮰鱼”。首先是白,不是乌白也不是青白,白得正常,白得健康,白得令人联想美人的肌肤;其次是粉,粉红、粉嫩,白里带红;再是香,立在锅边闻香,隔了门帘闻香,吃到嘴里满口生香,晚上睡觉也不想漱口;再是鲜,新鲜的食材。鮰鱼离水后存活的时间不长,要及时烹制,才会保鲜。放佐料不可杂,生姜、蒜蓉去腥即可,糖、醋提鲜,防止其他佐料夺味;再是糯,粘口、粘舌、粘牙,石首土话叫做“巴口巴嘴”是也;再是嫩,细嫩,嫩豆腐,不是老豆腐。嫩又不是一戳即渣,一煮即溶即化,经煮经挑,落口才化,刚刚好;再是绵,虽然同是绵口绵舌绵嘴,但绵与糯就是不同,就是有区别。糯带有粘性,绵没有。绵是连续不断地熨贴唇齿和味蕾;最后一字是涎。鮰鱼身上有很多涎,正是这涎区分了它与其他有鳞鱼的品质和味道。第一道宰杀清洗后就不要再反复清洗,特别是切段切块切片后不要再洗。说白了就是不把鱼涎洗掉,否则,这道菜就完全废了。 关于“笔架鱼肚”,则是由石首鮰鱼衍生出的又一话题。话说石首城里的小山峰,座座妩媚妖娆,如秀女似碧螺。恰巧有一山峰连绵起伏形同笔架,它就是象征当地文兴的“笔架山”。万里长江从这里掉头东向,九曲十八弯,湾湾皆有诗名,滩滩皆成美景。万石湾、笔架湾、九曲湾、碾子湾……这些湾里栖息着无尽的宝藏:白鳍豚、江豚、中华鲟鱼(俗称鳇鱼)……白天把身子藏进石洞,把脑袋留在洞外的鮰鱼,而今虽然尚未列入国宝加以重点保护,但也成了稀有之物,很难见到吃到。石首鮰鱼最难得雪白的肚又肥又厚、起伏错落,跟笔架山峰长得一模一样。取出来单独烹制,鲜香爽口,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放进鸡汤里慢炖,鸡脯鱼肚相解相融,一勺入口,连神仙也不想再做。还可以酥,也就是过油锅,石首人叫“悠鱼肚”,真空包装,宜于久藏,味道也是美美哒。 文化资源被人争抢那是常有之事,据说不少地方敏锐地觉察到鮰鱼品牌的重要性,于是争相抢注专利,权威机构给他们授牌后,“石首鮰鱼”“笔架鱼肚”的知名度、信誉度受到了很大影响。说石首人没有进取心、不善竞争,那也不是事实,前面讲的几桩辛酸史,不过是几句赌气的话而已。曾几何时,石首被尊为“工业小巨人”,在湖北省县市区位居前二十,在荆州常坐“第一把交椅”。而今,石首的“防水堵漏”产业如雨后春笋且誉满全国,石首被国家授予“建筑防水之乡”的称号。石首“防水人”生龙活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都很强,发大财、出大名的不在少数。只要石首养殖人、美食人也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把“石首鮰鱼、笔架鱼肚”这个真实的故事用行动讲好,那原本属于石首的正宗品牌就会铁板钉钉,任你是张飞或是李逵,争也争不走,抢也抢不去,子子孙孙资源共享,千秋万代当作传家宝! 长江是母亲河,几十年来被蹂躏得不成样子。为了保护好她,尽快恢复她的生态资源,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作出了禁渔和防止污染破坏的决定。这样一来,再想吃到石首长江鮰鱼和正宗笔架鱼肚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笔架鱼肚今不再,粉红石首空挂怀。一瘾熬白少年头,东坡不知何日来。 为了大力发展民生,兼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石首市很早就利用境内的大湖成立了国家级长吻鮠良种场。尔后又成立了国企石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扶持所属企业在天然湖泊人放天养石首鮰鱼。 近期又闻,石首市政府出台大手笔,筹巨资启动“城区五湖连江”工程,接来活水源头。 石首城区五湖联了江,全市的湖泊沟渠联江是不是更方便更容易了?石首是多湖之地,联起来专养鮰鱼,会不会是一项大的产业?况且湖鱼跟江鱼味道几近,科学、有序地养殖、管理,效益应该是可观的。广东、江浙一带规模化、一体化、专门化养殖很普遍,效果也很好,石首可不可以学习借鉴?! 粉红石首是一种鱼、是一道菜、是一项产业,当然也可以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